邓小平和陈毅两人的关系究竟有多好,才会让张茜临终前作出“临终托孤”的举动。
他们是同志,是战友,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如兄弟,胜于兄弟对于邓小平和陈毅两人的关系,邓榕曾经给他们一个特别精准的评价:“他们是同志,是战友,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如兄弟,胜于兄弟。”
说起来,邓公和陈毅元帅两人还是老乡呢,他们都是四川人,还曾一块去法国勤工俭学过,而这段日子让他们“终身难忘。”
1920年,邓小平和80多名同学一块登上开往法国的邮轮,30多天后,邓小平他们抵达法兰西,一路上,在见证了亚非欧多个国家的名胜古迹之外,他也目睹了落后国家的人民遭受奴役和剥削的惨状,这一幕幕都给邓小平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在法国的日子里,邓小平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安静的学习氛围,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他们需要面对朝不保夕的穷困生活,在学校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不但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还将身上带的钱给花的七七八八,他们也曾想过勤工俭学,可是,负责他们的人却回答:“现在的就业是格外的困难,再等等吧!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
过了一段时间后,邓小平发现,就算自己再勤俭节约,那些高昂的学杂费也让他再也无力支撑学业。邓小平找到几个和自己境况相似的同学,和他们商量着找工作的事情。
此时邓小平没想到,自己跑去勤工,竟然结束了自己在法国唯一的一段学习生活。邓小平他们前往工厂工作,然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压得他们筋疲力尽,低廉的工资更是让他连最为日常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一个月工作下来,邓小平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100多法郎。再加上资本家的压榨、工头的辱骂,让他们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这段勤工的日子,对于邓小平来说,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初次接触到资本主义的阴暗面,亲身体验到了工人阶级遭受资本家压迫和剥削的悲惨处境,给他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在法国的日子里,邓小平不但在勤工俭学,还在试图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救国之路。
在艰难打工的生活之中,邓小平结识了周恩来、李维汉和蔡畅等一大批的有志青年,并在他们的影响之下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邓小平和陈毅相识在1930年,当时陈毅前往上海汇报工作,邓小平当时是中央秘书长,两人就此相识,在往后的日子里,两人对对方的了解愈发的深刻,并非常的要好。
在红军和抗战时期,因为他们所属的部队不同,相隔距离远,所以来往也不多,真正让两人开启正式交往还得是淮海战役。
1948年5月,陈毅被毛主席派去中原野战军。
5月17日,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部队来到北张庄,他们将中原军区司令部设置在杨济开这个大地主家里。
刚进院子,邓小平就被地主的大手笔给震惊在原地,没想到这家的主人竟然还有炮楼守卫,这就是有钱人的世界吗?
在北张庄待了没多久,邓小平和刘伯承就开始掰着指头过日子,距离陈毅的到来又接近一天,说起来,他们三个也很有缘分,刘伯承也是四川人,三个四川人就这么水灵灵的要汇合了, 刘伯承和陈毅又是多年的老战友,倘若陈毅来了,无疑是如虎添翼。
当陈毅来到北张庄附近后,邓小平和刘伯承喜上眉梢,还专门给他来了一个“十里相迎。”三人见面后,紧紧地抱在一起,从此以后,他们就是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战友了。
陈毅来北张庄之前,还被毛主席叫过去谈话,所以,见到邓小平等人后,他立刻转达了中央军委的指示,陈毅讲了整整三个下午,连水都没来得及喝多少,全程,邓小平就坐在他的身边,顶着一个光秃秃的脑袋,右手夹着一支香烟,就那么静静地充当着倾听者的角色,有的时候,陈毅讲话幽默一些,北张庄就会充斥着笑声。
随着陈毅的到来,北张庄的这所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陈毅是出了名儒将,邓小平就非常喜欢和陈毅聊天、作诗和下棋,闲暇时分,他们还会凑在一起杀上几盘,每到这个时候,刘伯承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和写字。总之,三个人凑在一起其乐融融。
陈毅来了没多久,邓小平和刘伯承的夫人和孩子们也来到了北张庄,空间一下子就逼仄了很多,于是,他们又在院子里面盖了三间房屋。
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子里,他们三个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军在中原战场上歼灭敌人20万人,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也得以推进。
邓小平同志一家曾要求做点工作,请你们也考虑一下上海解放之后,邓小平和陈毅两家经常凑在一起,关系非常的亲密。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两人先后被调到了北京,他们的身份都是副总理,所以常常一块开会,做周总理的左膀右臂,1957年,邓小平一家出于家庭支出的考量,最终决定搬进中南海,不得不说邓小平和陈毅确实很有缘分,竟然兜兜转转成为了邻居。
多年以后,邓榕还记得关于陈毅的一些事情:“(陈伯伯)还是那样的人未到、声先至,而人一到则可使满堂生辉……”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爸爸妈妈和陈伯伯以及张茜阿姨的关系特别地好,在他们家的照相簿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那还是上海解放之后,邓小平夫妇、陈毅夫妇带着他们两家的孩子一块照的,不过,照片里没有毛毛和陈毅的小女儿陈珊珊,彼时的她们还没有出生呢。
文革开始以后,1967年,刘少奇和邓小平两家的孩子被赶出了中南海。在这之前,邓榕和姐姐两人从家里往外走的时候,看到了陈毅伯伯,此时的陈伯伯状态非常的不好,不但面庞消瘦了,就连脸上浅薄的红晕都不复相见。
当年那个在他们家侃侃而谈幽默风趣的陈伯伯似乎消失了,他的脸上只剩下了严肃和沉默,姐妹两有点害怕这样的陈伯伯,于是想着从他的身边绕过去,结果,他们还是被陈伯伯发现了,他的脸上褪去了严肃,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她们的面前,关切道:“都好吗?”
自从父亲的地位急转直下后,已经很少会有人这么问候她们了,邓榕只觉得鼻头一酸,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她控制着不让落下来,只回答一句:“都好。”陈毅连声说了两个“好”,随后朝着巷子深处走去,邓榕只觉得陈伯伯的腰好像被压弯了一点,只是,从这之后,邓榕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陈伯伯。
1972年1月6日,陈毅因为癌症不幸去世,得知这一消息时,邓小平还在江西劳动改造,忽闻噩耗,邓小平全家都悲痛万分,就连邓小平自己都没有想到,陈毅的追悼会直接促成了他的第二次复出。
追悼会当天,毛主席突然抵达追悼大会现场,在和陈毅的亲人们谈话时,毛主席对陈毅予以肯定,坦言他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位好同志。
在这次的谈话中,毛主席还专门提到了邓小平,而毛主席对于邓公问题的“定性”,让周总理嗅到一点信息,或许,这是邓小平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思及此,周总理当场示意陈毅的子女,赶紧将毛主席对于邓公的“评价”传出去,此事过后,邓小平的“复出”舆论也被造了起来。
8月3日,已经在江西待了三年的邓小平抓住机会,又一次给毛主席写信,在信中,邓公阐明自己的态度,表示想要继续为党和人民做一点工作,对于邓公做出的贡献,毛主席都记得。正如毛毛所言,他们家的政治环境开始出现了转机,就连生活待遇相较以往也有所好转。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因为没过多久,中央就批准了邓小平的请求,让他的儿子邓朴方回京治病。
对于邓小平这些老干部们的复出,周总理殚精竭虑,可谓是耗费了不少的心神,当一步步落实下去,看到邓小平他们全须全尾的回来,周总理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将邓小平的批示搁置了十个月以后,周总理给纪登奎和汪东兴写信:
昨晚主席面示意......邓小平同志一家曾要求做点工作,请你们也考虑一下,主席也曾提过几次。
周恩来
一九七二.十二.十八
周总理的这封信对于邓小平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的出现叩响了邓小平“第二次”复出的大门。
准备一张床,珊珊就留下来,就住在我们家了次年二月,已经将近70岁的邓小平被中央的通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在通知中言明,让邓小平在近期返回北京,几天之后,邓小平拖家带口,带着自己为数不多的行李,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离开了自己待了三年的地方。
在邓小平回京之前,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就正式告知汪东兴,让他将邓小平回京以后得住所安排妥当......
然而,就在邓小平复职的当天,周总理向中央政治局请了假,他要“病休”两周,至于中央的日常工作,就先交给叶剑英主持。
对于周总理的这一举动,可能很多人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邓小平都已经回来了,他怎么也不着急见人,反而回家休息了呢?其实,此时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呈现摧古拉朽之势,医务人员在他的体内查出了癌细胞,在这之前,毛主席也曾多次叮嘱周总理要好好休息,医务人员更是直言让他减少工作,配合医生的治疗,但是周总理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一直到促成邓小平复职这件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周总理才正式请假休息,从这我们也能看出邓小平在周总理心中的位置之重。
1973年初,邓小平一家回到北京之后,就听说张茜因为心情悲痛患上癌症,一天,邓小平、卓琳带着女儿毛毛去301医院看望张茜阿姨,当时,珊珊刚好从国外学习回来,也在医院。邓小平夫妇和张茜一见面,就觉得千头万绪压在了心头。张茜穿着一身过于宽大的医院病服,人已经非常的消瘦,就连颧骨也显得非常高,眼睛显得更大了。
几年不见,已经是物是人非,当年的他们哪里想到竟然会是这样一副局面。
见到邓小平和卓琳之后,张茜只说了两件事:第一,希望能够帮助出版《陈毅诗选》;第二,因为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邓小平和卓琳能帮她照顾自己最小的女儿珊珊。
多年以后,陈珊珊依旧记得今天这一幕:
小平叔叔这个人呢,他话很少,但是他情特别深。他没有说话,他就点点头,意思就是这事他就答应下来了。
此刻,邓小平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他已经将张茜的嘱托牢牢地记在心上,等到陈珊珊从英国毕业回国之后,就听说邓小平要见自己,便去了邓家,吃完饭之后,邓小平就一脸严肃地说:“准备一张床,珊珊就留下来,就住在我们家了。”
自我评价,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邓小平没有辜负周总理对他的期盼,他的职务一步步提升,做出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1989年11月,邓小平将自己革命生涯的最后一个职务给辞去了。
对于自己退休的问题,邓小平的态度非常的坚决,在他看来,退休是定了的,退了很有益处。如果不退休,在工作岗位上去世,在世界上会引起什么反响很难讲......
对于自己的评价,邓小平曾经坦诚道:“自我评价,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但是我问心无愧。”
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邓小平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是1994年10月1日那天,那是共和国45周岁的生日,邓小平没有出席庆祝晚会,而是在距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的地方同家人一块观看了北京城上空怒放的焰火。
此时的邓小平刚刚过完自己90岁的生日,穿着一身米黄色的服装,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这一幕被相机永久的定格了下来。
1997年2月19日21时08分,对于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敬爱的领袖邓小平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噩耗传来,共和国又一次降下了半旗,香港、澳门和台湾各地的民众向他表示了深切地哀悼,大街小巷的电子广告牌上,还用醒目的大字不断的报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
2月20日,联合国总部全天降半旗悼念邓小平。
邓小平的遗体在2月24日于北京火化,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前往北京和他的遗体告别,并护送他的遗体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在阵阵哀乐声之中,他们朝着邓小平的遗体三鞠躬。
在邓公灵车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道路两旁,十几万的人民群众和邓公告别,他们这些人中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和解放军战士,还有白发老人、妇女和孩子。
在道路两旁的横幅上,一个个的都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小平走好!”人民群众伫立在寒风之中,目送着灵车离开,久久都不愿意离去。他们多希望车子能开的慢一点,再慢一点,让他们好好的和邓公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