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能源市场中“负电价”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渗透的地区。
彭博社最新消息,今年第一个交易日,德国电价跌至零以下,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扩大,这种现象在欧洲越来越频繁。
,德国风能发电量达40吉瓦,远超需求,导致电力日内交易价格在四小时内转为负值。去年,德国负电价时段达468小时,同比增加60%;法国达356小时,翻倍增长。
快速增长的风能和太阳能产能使得欧洲负电价时段创纪录。西班牙也首次出现247小时的负电价。这一趋势引发政界对补贴政策的争议,因政府需支付发电商最低费用,即使电力过剩。天气波动也加剧市场挑战。
上月,从无风天气到强风复苏,欧洲市场经历剧烈变化。数据显示,去年,西班牙首次出现负价格,共247个小时。根据行业组织Eurelectric的数据,在欧盟,至少有一个所谓的投标区在17%的时间里录得负电价。
2023年,我国山东同样出现过负电价情况。
2023年“五一”假期间,山东部分工厂停工放假,工业用电下降。同时山东天气晴朗,新能源发电量增加,电力供应超过用电负荷。,但如果停止发电,也可能带来更高的成本,所以部分发电方更愿意通过付费来进行电力消纳。
实际上,负电价和用户端没有直接关系,居民用电并不会因为电价跌至0以下就可以免费用。
负电价,即发电方需要倒贴钱让用户用电,从市场角度来看,本质上是电力供应远超需求,而又无法及时削减供给所导致的价格倒挂现象。在传统能源体系中,发电厂可以根据需求调节出力,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但随着新能源(如光伏、风电)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许多人会误以为负电价意味着用户可以免费用电,甚至“被支付”用电费用。事实却是,居民和一般工商业用户的电价通常是长期合同价或政府定价,与现货市场价格无直接关系。因此,即使电力批发市场出现负电价,终端用户仍按固定电价支付费用。
然而,对大用户和灵活调度资源来说,负电价是套利机会。例如:部分高耗能企业(如电解铝、化工)可在低价时段调整生产计划,降低用电成本;抽水蓄能电站、储能电池可在负电价时充电,在电价回升时放电获利,提升整体收益。
负电价现象背后不仅仅是供需失衡的问题,更反映出新能源并网、电力市场机制、负荷调节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博弈。
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增长,必须与储能、电网升级、需求侧管理等措施同步推进,否则供需失衡问题或将更突出。负电价不是新能源发展的“终极困境”,而是电力市场向更加市场化、智能化转型的“成长阵痛”。如何从中抓住机遇,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能源体系,将是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