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这条46米长的石条桥,清朝时松口到高思的古驿道必经之桥,设计巧妙令人佩服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2024-10-22 22:14:59

始建于清咸丰10年的梅县白渡嵩山六渡桥,是清朝时松口到高思的主干道必经之桥,桥长约46米,桥面宽约1.65米,是梅县区甚至可能是梅州市现存最长的清代石条桥。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嵩溪村合溪坝的六渡桥为清朝咸丰年间嵩山的钟增长和范新寿两人发起,募集资金建造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桥头原有建桥碑记和重修碑记为证)。仔细研究其桥墩、桥面和河流、地形等特点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嵩山合溪坝六渡桥

嵩山合溪坝六渡桥

水坝

船形桥墩

5条长约5.3米,宽约0.32米的石条并排而成的桥面

嵩溪村合溪坝的六渡桥位于白渡镇嵩溪村同心楼的背面,也就是现嵩溪村委会和嵩溪村卫生站的背面。起源于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和大地村的两条小溪在嵩溪村汇集成一条河,因而此处小地名叫做“合溪坝”。清末民初,午山公吴兆南在桥的西岸附近建造了勤慎居围龙屋,因而六渡桥西边一带现在也叫午山。

勤慎居(午山居)

经笔者与当地村民实地测量,六渡桥全长约46米(不含两端的斜坡),桥面宽约1.65米,桥高约3.8米。每渡桥由5条长约5.3米,宽约0.32米的花岗岩石条并排而成。现在的河面宽34米余,可看到4墩5渡,靠近嵩溪村村委会的这头原来还有一渡桥,早年清理河道,筑河堤时被填(桥墩遗迹还在)。

实地测量

六渡桥的桥墩呈中间宽,两头尖的船形,长约6.85米,宽约2米,上、下迎水尖各长约2.6米,也是用花岗岩砌成的。站在河岸边看,河中间的四座桥墩如同四艘小船并排而行,逆流而上。

船形桥墩

四个桥墩如同四条船并驾齐驱

六渡桥的双水尖桥墩既漂亮又实用,但建造的难度比较大。那么,为何这座桥的桥墩会采用双水尖的设计呢?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的石拱桥和石板桥的桥墩,一般迎水面均采用尖尖的船头形,可减少河水对桥墩的冲击,洪水到来时还可减少上游冲下来的树木和杂物对桥墩的撞击。那么,朝向下游的一面为何也要做成尖尖的船头形呢?我分析了多座船形双水尖桥墩附近的河流走向,发现这类桥都建在两条河流交汇处附近的其中一条河上,可以防止另一条河的河水暴涨倒灌对桥墩的冲击。

红色箭头表示正常的水流方向

为什么当初六渡桥会选择在河面宽阔的合溪坝建桥呢?

村民们告诉我,清朝到建国后一段时间,六渡桥两岸的河畔各有一排商店,包括理发店、日杂店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店铺。此处建桥不仅方便两岸村民过河,购买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松口人和嵩山人去高思的必经之道,可惜当年的石砌路已经不见了踪影。

桥面采用5米多长的花岗岩石条铺就,桥墩与桥墩之间的间距大,既有利于泄洪,又可减少水灾时上游树木、杂物等对桥身的冲击,大大提高桥梁的耐用性。虽然建桥的成本高了不少,但从长远来看,总的成本未必比当年常见的木桥的成本高,只是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比较大而已。由此说明六渡桥的倡建者钟增长和范新寿等人很有眼光。

桥墩与桥墩之间的间距较宽,利于泄洪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