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数相近,都是985名校。
两校的工科实力都不错,只不过中南大学的医学实力非常突出,每年为它吸引了一大批高分考生,毕竟合并了当年赫赫有名的“南湘雅”。
除了医学,中南大学的冶金、矿业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也非常不错,毕竟当初的中南工业大学,也是妥妥的211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是四大工学院之一,王牌专业是力学、机械、化工。
那么,放弃中南大学,选择大连理工大学的那些人,后悔了吗?
一种观点认为“
我是2020年从安徽考到的大工,总的来说大工在安徽招生的生源一直还可以,我当时高考的时候大工分数是跟西电、哈威差不多的,不过有区别在于2017-2022年之间,大工的分数线一直是在往下跌的,2023年才开始有所好转。
刚刚说的两个学校其实分数线是一直在涨的(至少我报考的时候感觉是这样),其实也很能理解,至少在我呆的这几年里,学校的转变还是很大的。
在2020-2022年,当时学校的管理政策确实不尽人意,主要突出的有几条吧:
1 .后勤问题供应不足。
这主要有这几个因素吧:饮食、洗浴、空调。
饮食:这个其实我周围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不好吃的,就是尽管大工经常搞一些厨师交流、饮食节这样的活动,但是整体差强人意,我现在其实觉得还行,没有特别难吃,但也不至于很好吃。
外卖与出去吃饭其实也都可以,没有那么多束缚。
洗浴:这个其实已经很好解决了,我在2020-2022年间,基本上需要去公共浴室洗澡,从4楼下楼,提着篮子去浴室。
夏天的话.回来基本上也出汗了,冬天的话,有时候下着大雪还得出去。
3年时间其实都习惯了,后来2023年暑假每栋楼装上浴室,才发现真好。
空调:这个是东北学校的通病了,早些年大工还算好一些,毕竟大工靠海,在沈阳、哈尔滨最高温度38、39度左右的时候,大连仍然能保持30度的最高气温。
这也是大工不愿意装空调的原因,但是其实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连的夏天甚至有点冷,出门需要带上外套。
但是学生宿舍是一个密闭、墙体厚的一个地方,在外面温度20度的时候,室内甚至能达到35度,学校对此的解决方法是给予长明电,可以扇小风扇,但是夏天9-10月依然很热。
我其实理解校领导的决定啦,这个对于大部分大工的普通本科生,暑假并无留校科研需求,需要用空调的时间可能也只有1个月,性价比真的不高。
但是2024年学校确实给每个寝室装了空调,而且和最初2022年哈工大或者上海的一些学校不同,所有空调是学校出资,学生是无需购买的。
其实我觉得是很可圈可点的,毕竟新校长上任以来,确实大工焕然一新,所提出的“幸福大工”也确实不是说说口号,也确实落到了实处。
就从学生饮食方面:在2023年之前,学校里只有蜜雪冰城和一些非连锁饮料店,但这些问题在2023年都已经解决,目前学校里有2家罗森(其中一家24小时营业)、一家蜜雪冰城、一家700CC、一家霸王茶姬、一家瑞幸咖啡、两家库迪咖啡、一家甜啦啦,甚至新修的凌水湖边的小楼还有一家100pizza店,不管怎么说,引入了连锁的企业,对于校内饮食是有一定的竞争力了,也能促进校内餐饮定价合理和进步。
大工其实活动挺多的,每年的a +级赛事很多,主要有开学典礼、嘉年华(各个社团会摆摊位做活动)、国际多民族交流日、科技展览、枫兰杯(演出)、文明杯(辩论比赛)、话剧表演、新年音乐节、草地音乐节等。
文明杯还会请一些奇葩说的选手作为评委、同时一些讲堂会请一些院士、奥运冠军做讲座,不过演艺圈很久没有人来了,去年2023年马伯庸来开过一次写作课,明星来大工的是真的少。
但是这可能也与大工的务实作风很像,大工很不会宣传自己,在招生方面是,在对外交流也是。
很明显的是我记得一件事:我参加的科创比赛比较多,比如互联网+、挑战杯。
这类比赛可能高中生也不太熟悉,但是我相信参加过的人都和我深有同感,因为这些比赛需要专利、软著,很难是由本科生做出来的,基本是硕博团队的成果,离谱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院士冠名、诺奖推荐、十几个论文、十几个软著。
给我们做培训的外校老师说,你们可以像XX学校一样,一块钱转让专利给学生,让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
但是大工基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说实话,大连理工的科研能力远超其录取分数线,三大奖都拿了不少,但是对于挑战杯、互联网+往往成绩差强人意,去年学校下了硬指标,才获得挑战杯的优胜奖,可能确实老师们也不想把心思花到包装自己上面。
不过也算好事,毕竟这些奖落到本科生头上含金还很大的,对未来求职、升学也有很大帮助,学校开始重视这些,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
最后将这些生活、竞赛说完,最后说一下教学吧。
其实这些都很主观,我毕竟没去过其他学校念过书,但是大工对于本科生教学方面获得的奖项还是挺多的,印象中排进了全国7、8的位置(仅仅是授课方面),我在大工的这段时间,其实课程还是有认真去听的,大部分的老师都很好,有问题也会跟你认真探讨,对于一些专业课,有的老师晚上11:30了还在跟我讲题目,不论水平怎么样吧,我觉得至少大工的教学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
但是怎么说呢,大学太大了,大到很多方向都想尝试,实际上以我现在来看,最终只会选择一个方向,或者依托一个小团体。
有的人加入校团委组织部,在学生工作方面付出三年时光,目的就是未来走公务员或者国企的;
有些学姐家庭比较富裕,什么活动(舞蹈、社团、团委)都加入一遍,最后出国留学,大四结婚,人生过得很精彩的;
有的同届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是四年时间一直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保研去北大工学院的。
我是在夸大工出路好吗?
其实不是,任何学校都有好的学生和出路较差的学生,我身边依旧也有目前留级每天浑浑噩噩的,但是只能说出路太多了,如果一直在十字路口徘徊,最后只能事与愿违。
那些做到极致的人我印象当然特别深,但是每个人都只能走自己的路,大学能提供给你发展的资源就足够了,当自己不主动获取这些资源,而最后怨天尤人时,真的也不知道怎么说了。
”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大多数是理工科同学,我是文科生。
有很多热爱学习的同学,上自习上自习上自习。
有很多经常参加活动的同学,行为积分,是这么个词吧?
作为理工科学校,大工没有很强的文科师资,但还是有让一届又一届学生念念不忘的老师,比如张旭泉老师。
学校里的活动蛮多,西山一条街每天都很热闹,质量参差不齐。
形式主义的事儿不少,出观众,第二课堂。
讲座、演出肯定不能和北上广江浙比,不过也不错了。
在学校里能经常参加近且免费的文艺活动还是很幸福的。
校园景色什么的其实就那样,在校期间的摄影爱好者表示能拍的并不多,春天一窝蜂出去拍花,秋天一窝蜂拍黄叶。
学校建筑较为朴实,风景和南大/厦大/武大什么的不能比。
扯的有点远,言归正传,作为心思活络的文科生,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工,就读体验并不那么愉快。
但最感谢学校的也就是这点,它用自己可爱的保守和固执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整个社会的小世界,所谓“象牙塔””。
和光怪陆离的世界相比,大工也算得上一方净土了吧。
在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学生被默认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业上。
如果能一辈子保持这种在校的状态,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啊。
”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