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湖北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
男孩的名字叫尚韦伯,后来改名为尚于博。
尚于博从小就跟着父母来到深圳生活。
他的母亲是个美人,遗传了父母良好基因的他,小小年纪就展现出出众的气质。
在深圳,尚于博的父母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只能把尚于博独自留在家中。
随着年龄增长,父母虽然让他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彼此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尚于博内心逐渐被孤独和无助填满,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放假在家时,电视和电影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每当看到剧情中的主人公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经历,尚于博就会不由自主地代入角色,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动作。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表演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高中时期,尚于博依旧不善交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或许是过早缺失关爱,让他变得多愁善感,也更加善于察言观色。
但他对表演的热爱愈发强烈。
当学校的戏剧社招募新人时,尚于博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戏剧社中,身高一米八四、气质出众的他很快担任了话剧男主角。
尚于博不仅热爱演戏,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完全不需要家里长辈操心。
2001年的夏天,尚于博以670分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与牛萌萌、张歆艺分在同一个班级。
中戏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学生,才华横溢。
当不少同学沉浸于交友乐趣时,尚于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上。
他的努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很快成为班干部。
为了磨炼自己,尚于博多次参加学校的专业课竞赛,并获得优秀奖。
作为表演系学生,到了一定时期需要外出拍戏锻炼。
但尚于博选择沉下心来,留在学校排练小品。
他没有过多成为明星的想法,只是单纯热爱表演,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舞台剧演员。
为了这个梦想,尚于博每天穿梭在排练室、宿舍和食堂之间。
大学期间,尚于博已经崭露头角。
2004年,导演沈东找到他,邀请他参演军事题材电影《枪手》。
这部电影对尚于博意义非凡,是他踏入娱乐圈的首部作品。
拍戏期间,他与崔林、凌潇肃、范雷等演员合作,体验到电影表演的独特魅力。
毕业之际,尚于博向从商的父母取经,希望能找到创业的方向。
很快,他在学校里找到了三五好友,一起为话剧《长椅逸事》投资。
他亲自参与导戏、排练和演出,最终这部话剧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这次创业比预期还要成功,不仅让尚于博收获了名气,也为团队带来了利益。
这让他更加痴迷于话剧表演,对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生活的轨迹并没有完全按照尚于博的预期发展。
从中戏毕业后,他逐渐喜欢上了投身荧幕的感觉。
2005年,尚于博出现在韩刚执导的现代军旅剧《陆军特战队》中,饰演聂志远一角。
随着作品不断播出,尚于博慢慢崭露头角,得到更多资源。
一年后,他与张柏芝、潘虹等知名女星合作。
虽然戏份较少,但每次演戏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全新锻炼。
2008年,尚于博在年代情感剧《天涯咫尺》中出演龙贯一一角。
次年,他迎来事业的重大突破,同时获得了两部电视剧的青睐:家庭情感剧《娘家的故事》和都市励志偶像剧《杜拉拉升职记》。
尤其是《杜拉拉升职记》,让尚于博一夜爆红。
剧中,他饰演的李鸿明是一个精明算计但缺乏气魄的男人。
该剧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飙升,尚于博也受到更多关注。
然而,在事业爆红的背后,尚于博的心理悄然发生变化。
2009年,尚于博还在拍摄《娘家的故事》时,身心出现明显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他无法正常入睡,白天醒来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整个人显得十分郁闷。
心中的困扰无法排解,尚于博告诉母亲:“妈妈,我好像抑郁了。”
母亲听后十分吃惊,赶忙拉着他去医院。
尚于博却说自己已经去过医院治疗,正在吃药阶段,很快会痊愈。
他害怕母亲太过担心,故意将自己的真实状况说得很轻松。
实际上,尚于博在向母亲诉说时,已经有些难以面对自己的病情。
2010年,他顽强抵抗抑郁情绪,接下了三部戏,同时还担任主持人的工作。
三部戏连轴转,几乎没有自我喘息的机会,但因为这些都是他真正热爱的事业,所以哪怕再累,他也敬业地努力完成。
次年,尚于博需要拍摄的戏比前一年多了一部,《娘家的故事》都已经拍到了第三部。
他不断出现在荧幕上,逐渐积累了不少粉丝。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他的事业肯定会更加红火。
然而,在风光背后,尚于博开始有些撑不住了。
原来他的抑郁症一直没有得到治愈,反而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
2011年盛夏,尚于博的病情一度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为了解救自己,他试着放下工作出去旅游,希望能通过亲近大自然缓解压力。
之后,他便与母亲结伴外出游玩了一段时间。
在旅游的日子里,尚于博在母亲面前总是笑得很开心,让母亲误以为他已经好转。
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
他害怕母亲担心,便将痛苦不堪的自己隐藏起来,不想成为母亲的累赘。
他也没有将自己生病的事情告诉朋友,只想一个人默默承受这一切。
旅游结束后,尚于博常常跑到居住地的楼顶徘徊,神情焦虑。
或许是因为病痛折磨,他对拍戏也开始变得焦躁不安。
有一次,他拿到三个剧本,需要从中做出选择,但情绪不稳定的他已经无法分辨哪个剧本更好。
无奈之下,他找到母亲,想听听母亲的看法。
母亲跟他分析了很多,最终帮他选到了满意的剧本,但此时的尚于博已经无心听这些,他找母亲更多的是想多和母亲相处。
2011年10月25日,尚于博又一次来到住所的最高层,意外发生了。
谁都没有想到,28岁的尚于博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跳楼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各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
但监控显示,尚于博一人来到楼顶后,在上面待了足足三个小时。
在楼顶上,他一直焦虑地来回走动,仿佛在艰难抉择着什么。
原来,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尚于博也曾痛苦挣扎过,他也想说服自己努力生活下去,但抑郁的情绪最终还是控制了他,让他无法面对往后的生活,最终他从高楼一跃而下。
尚于博离去让不少人感到叹息,而他生前的行为更是令人泪目。
在顶楼那几个小时里,他在手机里留下一条短信,十七个字的遗言,字字戳心,让人既心疼又惋惜。
尚于博去世后,网络上对他的死因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他是顶不住工作压力才做出了不理智行为,也有人怀疑他是被情所困,无法走出困境才导致悲剧。
尚于博的母亲毛爱珍实在无法忍受儿子被这样议论,于是她发出布告,将儿子离世的真实原因公之于众。
尚于博不是抵抗不住压力,而是生病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病——抑郁症。
次月,尚于博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昌平举行,母亲毛爱珍因为伤心过度,几次差点昏厥过去。
对于毛爱珍来说,尚于博是她唯一的孩子,儿子突然悲惨离世,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
然而,在尚于博去世几个月后,毛爱珍逐渐接受了儿子离去的事实,开始重视抑郁症这种疾病,希望自己能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既是为了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也是为了天堂里孤独的儿子。
2012年,毛爱珍与丈夫联手成立了尚善公益基金会,主要针对受抑郁症困扰的人们,旨在帮助他们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在基金会里,毛爱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儿子的离去是她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每一次想起,心口都会隐隐作痛。
她不想其他母亲像自己一样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完整,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
时至今日,尚于博已经离开11年了,他的一些作品仍有观众回忆,而他母亲的尚善基金会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坚持帮助众人。
据报道,在毛爱珍的带领下,2018年至2019年两年时间,尚善公益为十万抑郁患者提供了服务,还举办了近千场与抑郁症相关的线下活动。
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公益基金会还为抑郁患者提供医疗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