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真的是太奇妙了,有时候你明明是奔着某个目的去的,可最后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对于西汉来说,最大的军事威胁就是匈奴。
汉武帝即位之初,从投降的匈奴人口中听说有个叫月氏的国家,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了西域一带。
他们非常痛恨匈奴,一直想要复仇,但因为自身实力不足,未能成行。
汉武帝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认为如果联合月氏国,共同打击匈奴,那就事半功倍了。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召能干的人出使西域,联合月氏。
有一个叫张骞的郎中带头应征,还聚拢了一百名勇士,于公元前138年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人的地盘。
张骞等人虽然非常谨慎小心,但还是被巡逻的匈奴兵给发现了,全部被抓回去做了俘虏。
不过,匈奴人人性未泯,并没有杀害他们,而是将他们这一百个人分散囚禁,张骞和一个叫堂邑父的匈奴族人(已投降汉朝)关押在一起。
他们在匈奴人的地盘上囚禁了十多年,受尽屈辱,阅遍沧桑,快连自己的家乡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楚了。
日子久了,匈奴人的管理也松了下来,张骞和堂邑父趁看押人员不注意,偷了两匹快马逃掉了。
他们向西一直跑、一直跑,连续跑了几十天,才彻底逃出匈奴人的地界。
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月氏国,而是到了一个叫大宛的国家,就是传说中盛产大宛马的地方。
大宛人早就听说过汉朝的强大和富饶,知道他们是汉朝的使者,对待他们非常热情。
国王也亲自接见了他们,还护送他们到康居,再从康居到达月氏。
此时的月氏定居在大夏国附近,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和平,他们已经渐渐淡忘了对匈奴人的仇恨。
张骞见到月氏王,陈述了汉武帝要联合他们共同对付匈奴的想法,他们并不感兴趣,张骞等人只好怏怏地离开了。
后来,张骞和堂邑父又去了附近的大夏国,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东西,接着便踏上了归途。
他们经过匈奴地界时,又遭到了扣押,幸好后来赶上匈奴内乱,才终于逃回了长安。
张骞虽然未能完成任务,但汉武帝还是认为他立了大功,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情况,重点讲到在大夏国见到了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还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贩卖过去的。
汉武帝对这个天竺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它离蜀地不远,就又派张骞出使天竺。
张骞带着准备好的礼物,从蜀地出发,他将人马分成四队,分头去寻找天竺。
可是四路人马都没能找到天竺,还有的是被沿途的部族给打回来的。
往南的那路人马,到了昆明,被拦住无法通过,只好绕过昆明,又到了滇越国。
滇越国王是东周时期楚国人的后代,对汉朝使臣的到来倍感亲切,答应帮助他们寻找天竺,可由于被昆明在中间挡住,还是未能成行。
张骞率使团回到长安,虽然未能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滇越国,汉武帝也非常满意。
后来,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消灭了匈奴主力,将匈奴人赶到大沙漠的北面,西域诸国见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
汉武帝认为这是结交他们的好时机,便又派张骞出使西域。
这一次,由于没有了匈奴人的威胁,张骞率领使团,拿着旌节,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绸缎、布帛等礼物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张骞首先到达了乌孙,乌孙国王高规格地接待了他们。
张骞说起要汉朝和他们结盟,共同对付匈奴,可乌孙国王不想得罪匈奴,和大臣们商议了很长时间都决定不下来。
张骞怕耽误了行程,就安排他的副手们分头前往西域各国,有些去了大宛,有些去了月氏,还有些去了于阗。
不过,西行路途遥远,副手们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
张骞怕逗留的时间太长,会引起汉武帝的担心,于是打算自己先行返回长安。
临走时,乌孙国王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张骞一起去长安参观,还赠送了汉朝数十匹宝马。
汉武帝见到乌孙使节和送来的宝马,非常高兴,从此与乌孙国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一年后,张骞一病不起,驾鹤西去。
他之前派出去的副手也陆陆续续返回长安,经统计,他们一共出使了三十六个国家。
通过张骞等人的三次出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相互间来往的使团和商人络绎不绝。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也经由西域运往西亚,再从西亚远销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回过头去看,汉武帝交给张骞的任务几乎都没有完成,但是每次都收获了另外一种更好的结果。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月氏对付匈奴,虽然未能实现,但是却因此结交了大宛、大夏,还带回了很多好消息;
张骞第二次出使天竺,虽然没能找到天竺,但偶然之下,又与滇越国建立了友好往来;
张骞第三次出使西域,同样也没能说服乌孙等国共同对付匈奴,可是却向西域各国宣示了汉朝的大国威仪,建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还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贸易往来,这相比于对付匈奴,是更加利于国家发展的大好事。
总之,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是为了对付匈奴,可最后却因此打通了功在千秋的“丝绸之路”。
用一句古诗来做个总结,那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