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个小时后,2024年的广州马拉松就要开始了,都说十年弹指一挥间,从2012年11月18日的第一届广州马拉松赛42.195公里开始,除去因口罩原因停办的2021年和2022年,广州马拉松已经进行到第11届,笔者也从三十出头跑到四十出头,这不知不觉中已经是笔者的第11次广州马拉松42.195公里之旅了!
笔者的第一届广州马拉松赛事用时4小时23分,后半程一路捡地上的水瓶,在海心沙终点冲刺时被南方都市报抓拍到了一张经典镜头,比赛第二天同学给我打电话说在报纸上看到我了,这是跑马三年第一次在把青春献给的都市里跑马拉松比赛;
随后的每一年广州马拉松赛笔者都没有缺席,有一年工作调动到了上海而专程赶回来参赛,有一年在牙痛中煎熬完赛,有一年的脚底炎症初愈而参赛,……每一年的广州马拉松赛都有故事,幸运的是每一年笔者都安全完赛,而且从2015年变成严肃跑者在无锡马拉松突破330的瓶颈开始,笔者此后的每次广州马拉松都可以在4小时内完赛;
2018年过后跑圈越来越卷,曾经的3小时30分大神标准已经逐渐变成315,310,随后又到了300,而跑圈内卷到现在的阶段,破三都不能叫大神了,目前最新的说法是245才是跑圈大神;
笔者自认天赋一般,早早接受了平凡,不过,跑步的习惯倒是一直持续,早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不为跑赢世界,只为超越自己”,很多时候,跑步其实就是跟自己的对话,2014年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跑得认真、跑得扎实,“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感受颇深;
每个阶段的生活重心不同,虽然一直在跑,但每个阶段也总有起起伏伏,在2015年3月的无锡马拉松突破了330的瓶颈后,笔者在随后的几年再也没能突破3小时26分的成绩,直到2019年夏天,时隔四年,笔者又有了强烈想要重回330的念头,然而那一年9月在踢足球时无对抗状态下肌肉拉伤休息了近两周,笔者一度怀疑过自己再也不能更快了;
不过,在大腿肌肉拉伤恢复过后,笔者跟随阿迪达斯广州马拉松训练营练了三个月,经历了多次训练时的煎熬和打击,终于在2019年11月3日北京马拉松将PB提升到了3小时25分,那三个月跑了西安、北京、桂林、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的马拉松,还在日本大阪马拉松跑出了3小时22分的新PB,广州马拉松也以3小时29分压线跑进330,从折腾中看到进步曙光的感觉,跑了就懂;
不过,接下来三年的口罩生活,笔者的生活轨迹也在变化,尽管每年的累计跑量依然都在2000公里以上,但已经很少参加比赛,再也没跑进过3小时30分;
2020年口罩时期的广州马拉松,笔者在跑过35公里后开始放飞自我,最终以3小时47分完赛;此后的两年,笔者再也没参加过马拉松比赛,2023年3月和4月跑深圳宝安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时,完赛成绩已经掉到了4小时开外,去年下半年本来想在广州马拉松重新跑进3小时40分以内,在10月的长沙马拉松和11月的珠海马拉松都游刃有余破4之后,笔者本来想在广马大展拳脚,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在30度的高温下早早降速,最终以3小时53分完赛;
又是一个夏天,笔者今年又开始酝酿了重新回到330的节奏,不过,整个夏天和秋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很多时候都是晚上十点后开练,一直缺乏长距离;这一点在10月27日的成都马拉松后程就暴露出来了,前25公里还能维持4分多的配速,不过,在两个上下隧道的坡后,笔者最后的十几公里是在拼命保住6分以内的配速状态下完赛的,最终3小时34分,有惊喜也有遗憾;
整个11月,笔者只是以赛代练跑了一场广州白云山山地半程马拉松,这个爬升将近500米的白云山西南西之旅,平时笔者跑跑停停需要3小时,在2018年首次参赛时用了1小时53分完赛,而这一次居然能跑进1小时49分,看来为了这场比赛办的白云山月票卡和不下5次的白云山跑山训练没有白费;
跑着跑着就重新找到节奏了,这是笔者近两个月最大的感受,从夏天开始累积跑量,直到10月中旬才开始找到节奏感,近期把配速提升到5分以内时,笔者依然感觉吃力,本周五的12K常规跑甚至没能跑进520,心中不免忐忑:广马能跑进330,实现最低目标吗?
作为曾经的A区选手和如今已经沦落到第二枪出发的D区选手,这两天笔者做了关于330、325、320的推演,心里确实没底,因为平时的训练中很少一直跑在5分配速里,然而,既然踏上赛道就全力以赴吧,明知跑进4小时可以游刃有余相对轻松,但笔者今天还是会选择全力冲击5分以内的配速,今天是PB还是会跑崩?不管了,不活在舒适区,继续搏一把,大不了下一次从头再来,永远不要丢失重新出发的勇气,祝今天参赛的跑友们顺利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