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泰国多地出现明显震感。韩国男子组合“门童”BOYNEXTDOOR原定于次日(3月29日)在曼谷举行的演唱会因此取消。主办方最初发布取消公告后迅速删除,直至成员乘机返回韩国后才正式宣布,导致大量已抵达泰国的粉丝陷入滞留困境。这一决策滞后与信息混乱,使粉丝被迫承担机票、酒店等额外费用,甚至出现未成年粉丝失联的情况
组合成员李常赫、明宰铉、金桐儇通过社交媒体发声,表示“希望大家都能安全回家”,试图安抚粉丝情绪。然而,其经纪公司HYBE旗下KOZ ENTERTAINMENT的官方声明仅以“安全考量”为由取消演出,未提及具体补偿方案,被批“重形象轻责任”。更引发争议的是,成员在保镖护送下迅速离泰,粉丝在机场质问“我们怎么办?”时未获回应,对比泰国政府迅速启动的应急机制,凸显危机应对的失当
事件引发粉丝群体强烈不满:
线上舆论爆发:微博热搜“门童曼谷场取消”“门童脱粉”阅读量超3亿,粉丝批评艺人团队“将粉丝工具化”;
线下抗议升级:曼谷机场及酒店出现举牌示威,要求公司承担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
信任关系破裂:部分粉丝翻出组合过往“保镖推搡粉丝”“代言期使用竞品”等争议,质疑其“商业利益至上”的运营逻辑。
此次事件暴露了偶像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应急预案缺失:主办方缺乏跨国演出的风险管理机制,未与当地政府、使馆建立有效协作;
责任边界模糊:经纪公司将“不可抗力”作为免责理由,忽视对粉丝权益的兜底承诺;
情感资本透支:粉丝期待的“双向奔赴”演变为“单方面止损”,动摇偶像经济的信任基础
中国驻泰使馆在地震后发布安全提醒,强调“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通过官方渠道求助”,这一举措为跨国文化活动中的危机管理提供了范本。偶像产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包含即时通讯机制、应急资金池、跨国法律援助的标准化预案,真正将“粉丝安全”纳入商业决策的核心考量
此次事件不仅是演唱会取消的个案,更是对K-pop行业价值观的拷问——当灾难来临,偶像光环能否照亮责任之路?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危机中企业与粉丝的“双向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