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分封引起的叛乱,一次三个月被平定,一次使天下大乱三百年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2024-12-29 03:56:39

在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一旦某个皇帝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为了使家天下能够延续下去,就开始大肆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虽然这种做法对于稳固自家的天下是有帮助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历史上有两次分封,一次分封因为皇帝要削弱诸侯的力量引起叛乱,不过三个月就被平定,另一次分封是皇帝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结果引起更大的混乱,导致天下大乱三百年,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我要说的是哪两次叛乱了,没错,一次是西汉的七国之乱,一次是西晋的八王之乱。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1、西汉七国之乱

秦末天下大乱后,泗水亭长刘邦也趁势拉起一支部队,参与到灭秦的过程中。秦朝灭亡后,刘邦又与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虽然勇猛过人,但是他的政治手段显然是不如刘邦的,最终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像韩信、彭越、英布这样的诸侯们站在刘邦这一边,所以在建立汉朝后,刘邦就册封了八位异姓王。不过在开国没几年,刘邦就相继剪除了各位异姓王,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地为王。这样一来,大汉的天下就都是自家的王爷了。

刘邦影视形象

汉初还没有什么,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同姓王爷不断的繁衍,汉朝的同姓王爷们已经繁衍出很多,而且王爷们手中的权力也很大,已经对中央朝廷产生了威胁。像吴王刘濞,他有开采铜山铸钱的权利,进而在经济实力上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资格。

景帝继位后,地方诸侯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书《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他们的封地。楚王来朝时,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免除他的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事宜在朝野引起巨大的震动,削藩一事传到吴国后,吴王刘濞担心此事没完没了,于是便开始谋划造反,于是他亲自前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之事,事成之后吴国与胶西平分天下。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七国之乱

于是在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联合赵王等几位王爷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发动叛乱,七国联军浩浩荡荡的向长安进发。

景帝在得知七国起兵叛乱后,派太尉周亚夫率领36位将军抵御叛军,同时与叛军作战的还有梁王刘武和魏其侯窦婴。在他们三人的通力合作下,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参与叛乱的七位王爷也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吴王刘濞率领残部逃到东越国,被东越王所杀,头颅献于朝廷;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自杀;济南王刘辟光兵败被杀,胶东王、淄川王和济南王也伏法而死。

经过这一轮的平叛,西汉的诸侯王也算是被整治了一番,汉武帝继位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算是从根上解决了汉朝的诸侯问题。

2、西晋的八王之乱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继承其爵位和官职,四个月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自东汉以来,世家大族深刻的影响着朝廷的走向,司马家在汉末三国也形成了一个大士族,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其强盛的阶级势力固然可以对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又会构成对司马氏政权的潜在威胁。晋武帝自己就是通过“禅代”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阶级势力过于强大的危机,他担心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司马炎

所以在称帝后,司马炎就大肆分封宗室,他一下子分封了27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按照司马炎的设想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后世之君如果能力强的话自然可以压得住这些王爷们,可是司马炎选的接班人偏偏压不住这些王爷们。

在立太子一事上,司马炎选择了痴傻的司马衷,而且还给他找个贾南风这个嫉妒心强的媳妇。司马衷继位后,因为他能力不足,导致贾南风专权干政,司马家的这些王爷们自然就不干了。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贾南风为了掌控大权引楚王司马玮入京,诛杀杨骏,但由于没能完全掌控大权,就借机杀了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后来贾南风弄权,导致赵王司马伦等一众司马家族的王爷们之间展开了混战。这次司马家的争夺战开始于元康元年(291年),一直到公元306年司马颙被杀才结束,前后一共16年。

八王之乱

十几年的动乱早已使得晋朝的国力衰败不堪。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渐渐崛起,匈奴首领刘渊建立了“汉国”,并派大将刘曜、刘钦、刘聪、石勒等人占据了西晋北部的数座城池。周边的少数民族鲜卑、羯、氐、羌等伺机而动、纷纷起兵,都想在西晋的地盘上分一杯羹。其结果就是刚统一不久的天下再一次陷入到天下大乱中,中华大地的北方被外族占领,南方则有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中华大地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先是五胡十六国,后来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北魏后来又在权臣高欢和宇文泰的操控下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和西魏又被权臣篡权成为北齐和北周。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夺取北周政权,也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称帝,建立隋朝。589年,杨坚以晋王杨广为统帅,率领杨素、韩擒虎、贺若弼等人领50万大军南下灭掉陈国,中华大地上再次归于统一。

隋文帝杨坚

自西晋八王之乱,中华大地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一直到589年隋朝灭掉南陈一统天下,中华大地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分裂状态。这三百年,称得上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生活的这一时期的百姓们自然是遭受了莫大的苦难。

由此可见,分封制并不一定能够给天下带来稳定,只不过是皇帝统治的需要罢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仍然实行了分封制,把除了太子朱标以外的其他20多个儿子全部封王,派往各地就藩。但是随着朱标的意外去世,朱元璋的如意算盘也被打破,太孙朱允炆登基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结果引起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皇帝世系也从朱标一脉转移到朱棣一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