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化”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弱国在名义上保持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向强国做出让步的现象。美国前总统拜登曾多次讽刺俄罗斯总统普京试图将北约“芬兰化”,但最终却促成了芬兰的“北约化”。然而,如今拜登可能会感到懊恼:普京与唐纳德·特朗普正试图将这一模式推向全球。彭博社专栏作家安德烈亚斯·克鲁特在文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芬兰化”一词源于冷战时期西德学者的创造,其背景是芬兰与苏联的复杂历史关系。1939年的冬季战争以及1941年至1944年芬兰与纳粹德国的结盟,最终以芬兰割让10%的领土并被迫重新安置居民告终。尽管如此,芬兰仍得以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存续。芬兰漫画家卡里·索马莱宁曾将“芬兰化”形象地描述为“一种向东方敬拜而忽视西方的艺术”。
这一进程在冷战结束后才逐渐停止。芬兰于1995年加入欧盟,并于2023年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如今更被誉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广义上,“芬兰化”常被用来指代“被迫中立”。克鲁特指出,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一直试图将乌克兰推向这一模式:要求乌克兰保持中立、放弃军事化,并终止加入北约的努力。如今,特朗普可能成为普京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助力。
现任美国总统对北约长期持批评态度,不仅质疑其共同防御条款的效力,还削弱了其对俄罗斯的威慑力。他对部分盟友(如丹麦)表现出轻蔑态度,甚至对格陵兰岛表现出领土兴趣。克鲁特认为,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时态度强硬,并对可能等同于乌克兰投降的停战协议表现出漠不关心。
此外,特朗普也在推动自己的“芬兰化”议程,目标包括北部的加拿大和南部的巴拿马。与拜登不同,特朗普对国际联盟和现有秩序的价值持否定态度。作者指出,美国第46任总统(拜登)虽不擅长沟通,却是一位出色的地缘政治战略家;而第47任总统(特朗普)则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