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带走九妹11年,送回故乡已是一个疯子,晚年见外甥莫名悲哀

独翰林文学说 2024-11-30 05:21:18

那是八十年代的一个午后,年迈的沈从文正在北京的家中翻阅着书稿。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自称是莫子来,是他妹妹沈岳萌的儿子。

这个不期而至的访客,让沈从文浑身一震。他盯着眼前这张年轻的面孔,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活泼灵动的九妹。谁能想到,这一晃就是几十年,而他与九妹之间,却只共同经历了短短11年的光阴。

"舅舅。。。"莫子来轻声唤道,打断了老人的思绪。沈从文颤抖着双手,示意外甥坐下。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出现,意味着自己必须直面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茶香袅袅,老人浑浊的眼睛里蒙上了一层雾气。他忍不住想起了那个被他带离凤凰古城的小姑娘,那时的九妹,眼里还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可谁又能料到,他满心为妹妹谋划的美好前程,最终却成了压垮她的重担。

莫子来静静地坐着,看着这位声名显赫的舅舅陷入沉思。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老人偶尔的叹息声在回荡。

这位曾经笔下创造出《边城》这样美好世界的作家,此刻却无法直视自己亲妹妹的人生悲剧。

"你。。。你给我讲讲你母亲的事吧。"沈从文终于打破了沉默。他需要知道,在九妹被送回故乡后的日子里,她是如何度过的。

虽然真相可能会让他更加心痛,但这是他作为兄长必须承担的。

莫子来慢慢道来,而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锐利的刀,深深刺进老人的心里。那个被他寄予厚望的妹妹,最终在乱世中迷失了自己,成了一个疯子,还在饥荒年代悄然离世。

窗外的夕阳将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拉长了他心中那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这一刻,他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那个带走九妹的决定之前。

可世间没有后悔药,他只能在晚年承受这份深深的愧疚。

那些年,他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边城》让他成为了文学大家。可此时此刻,这些荣誉在亲情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看着莫子来,沈从文忍不住潸然泪下,他终于明白,有些选择一旦做出,就会成为一生的遗憾。

说起九妹沈岳萌,凤凰古镇的老人们都记得她是个多么水灵的姑娘。大眼睛会说话,笑起来让人忍不住跟着开心。

作为沈家最小的女儿,她虽然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却像一朵无忧无虑的野花,在湘西的山水间自在绽放。

那时的九妹,最爱听哥哥们从学堂带回来的新鲜事。虽然家境不允许她去女子学校念书,但她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少。

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份对知识的向往,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1920年代,已经在北平闯出一片天地的沈从文,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他坚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于是,在九妹15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妹妹一生的决定 - 把她带到北平求学。

"九妹很喜欢插花和手工,学了法语就能去巴黎深造。"沈从文曾这样规划妹妹的未来。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从没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九妹,一下子要学习艰深的法语,要读看不懂的外国小说,压力大得让她喘不过气来。

从北平到上海,再到青岛,短短几年,九妹就辗转了三座城市。沈从文忙着在各个学校任教,下了课还要拼命写稿子赚钱。

而九妹呢?她只能像株被连根拔起的小草,在陌生的土壤里艰难生存。

"哥哥,我想家了。。。"这话九妹说过很多次,可每次沈从文都会告诉她:"再坚持一下,等你法语学好了就能出国了。

"他太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却忽略了妹妹眼中的茫然和无助。

在上海的日子里,除了继续啃着难懂的法语,九妹还得学习英语和艺术编织。沈母心疼女儿,也心疼儿子的经济压力,最后只能独自回湘西老家,留下兄妹俩在异乡打拼。

四五年过去了,二十岁的九妹法语水平依然是个半吊子。那些浪漫的法国小说倒是看了不少,让她对爱情有了太多美好的想象。

可这些想象,最终都变成了她生命中最大的诅咒。

这哪里是什么求学之路,分明是一场偷走了少女时光的闯荡。那些年,九妹的笑容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永远望着远方的迷茫眼神。

谁能想到,在异乡漂泊的九妹,会在北平遇见自己的心动之人。那是个叫刘竹春的年轻人,也是凤凰古镇走出来的游子,还曾受过沈从文的资助。

他专程来北平拜访恩师,却在沈家的客厅里,遇见了为他端茶倒水的九妹。

那一刻,刘竹春怔住了。在他眼里,九妹就像天上落入凡间的仙子。而九妹望着这个老乡,心里也泛起了涟漪。

这段情缘来得就像一场梦,刘竹春每周都雷打不动地来看望九妹,两人书信往来,写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沈从文也看好这门亲事。他想着,刘竹春毕业后,就让这对有情人成眷属。可天不遂人愿,1937年的那声炮响,打碎了所有人的美梦。

七七事变爆发,刘竹春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的抗日队伍。

"等我回来。"这是刘竹春留给九妹的最后一句话。可这一等,就是天涯海角。

思念、担忧、失望,种种情绪交织在九妹心头。白天,她强撑着参加各种课程;夜里,却总是辗转难眠。那些从法语小说里学来的浪漫幻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如此苍白。

"为什么要丢下我?"九妹常常这样问自己。她不明白,为什么连最珍贵的爱情,也要向战争低头。从这时起,九妹开始变得沉默。

那个爱笑的姑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内心封闭的女子。

她开始虔诚地信佛,日日吃素,似乎只有向神明祈祷,才能换来心中的一丝安宁。可即便如此,九妹的精神状态还是每况愈下。

她开始神神叨叨,总是自言自语,仿佛活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沈从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这才意识到,也许从一开始,他就不该把妹妹带离家乡。如果九妹还在凤凰古镇,或许就不会经历这些。

可世事难料,命运就像是在跟所有人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战火蔓延,烽烟四起。在这样的年代里,一个女子的爱情,一个姑娘的憧憬,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等着她。在昆明的日子,将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国,沈从文带着家人和西南联大一起迁往昆明。此时的九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姑娘。

在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岗位上,她像个幽灵一样独来独往,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图书馆的角落里,常常能看到九妹一个人发呆。那双曾经明亮的眼睛,如今只剩下一片空洞。沈从文为她安排的这份工作,本是希望能让她静下心来,可没想到反而成了她与外界隔绝的屏障。

"佛祖保佑,佛祖保佑。。。"九妹的嘴里总是念叨着这样的话。她开始疯狂地拜佛吃素,仿佛这样就能保佑远方的爱人平安归来,就能让这个残酷的世界恢复和平。

那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日军的轰炸机又一次光顾了昆明。在一片混乱中,九妹忙着帮别人转移物资。当她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小偷洗劫一空。

这个打击对九妹来说太过沉重。她歇斯底里地大哭,质问为什么连佛祖都不保佑她。从这一刻起,九妹彻底崩溃了。

她开始胡言乱语,情绪失控,连最基本的工作都无法完成。

沈从文看着妹妹的样子,心如刀绞。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再也无力挽救九妹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写信给五弟,请他把九妹接回老家。

当时已经是国民党团长的五弟,看到昔日活泼可爱的妹妹变成这般模样,心痛得无以复加。他带着九妹回到了凤凰古镇,希望熟悉的环境能让她好转。

可是,这次精神的崩溃已经无法挽回。被禁足在家的九妹还试图翻墙逃跑,结果摔断了腿。命运似乎在跟她开了个最大的玩笑 - 当年执意要离开的姑娘,如今却连回到故土都已经千疮百孔。

这就是九妹在昆明的最后时光,也是她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谁能想到,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姑娘,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她的求学之路。

故事还得从那个来修缮房屋的瓦匠莫仕进说起。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他的长相竟与刘竹春有几分相似。九妹隔着窗户看到他时,仿佛看到了昔日的爱人,夜里偷偷翻墙出逃,在村口的大树下瑟瑟发抖。

莫仕进带着这个疯癫的姑娘回到了乌苏镇,成了一名普通的渔夫。沈家找了很久才找到九妹,可那时她已经为莫仕进生下了儿子莫子来。

最终,九妹没能熬过那场大饥荒,留下年幼的莫子来独自在乱世中挣扎求生。

"就这样,我的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莫子来说完了最后一句话,老泪纵横的沈从文久久不能言语。

窗外的夕阳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拉长了他心中那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当年,他是多么自信能够改变妹妹的命运,却不知这个决定会让她失去了最珍贵的快乐年华。

"我本想让她成为翩翩佳人,却亲手毁了她的一生。"沈从文喃喃自语。他已经功成名就,《边城》让他声名远扬,可这些荣誉在九妹的悲剧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如今,年迈的沈从文看着眼前的外甥,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九妹。那些年,他一直在用知识分子的理想去改造一个乡村女子的命运,却忘了有些花,只有在自己的土壤里才能绽放出最美的姿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美好的愿望,如果忽视了当事人的意愿,也可能成为压垮对方的重担。沈从文的悔恨,不仅是一个作家的自省,更是所有知识分子在面对乡土情结时的永恒困惑。

莫子来离开后,屋内只剩下老人和他的回忆。那个从凤凰古城带走的小姑娘,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妹妹,那个最终迷失在乱世中的灵魂,都化作了他心中永远的伤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0 阅读:4

独翰林文学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