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大多平庸,为何大明却有近三百年的江山?

一点儿历史事 2024-08-14 20:28:55

明朝皇帝大多平庸,为何大明却有近三百年的江山?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先给大家罗列以下这一组数据。

时至今日,历史公认的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一共有九个,它们从时间前后排列分别是:暴秦、强汉、东汉、西晋、隋朝、盛唐、大哉乾元、大明和清朝。秦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原因。

其中清朝国运和明朝国运一致,都是两百七十六年其余的分别是:

暴秦国运十五年,隋朝国运三十七年,西晋国运五十一年,元朝国运九十八年,东汉国运一百九十五年,西汉国运两百一时间,以及盛唐国运二百八十九年。

从上组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明朝国运在九大封建王朝中排第二,仅次于盛唐。

当然,这里笔者也要说一句,国运的长短并不能于王朝统治者的贤明与否挂钩,但我们至少可以承认:

王朝的皇帝大部分是可以打及格的。

国家承平日久,出现几个平庸的皇帝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就如大汉,也出现过汉哀帝和汉元帝这样的昏君。

盛唐,也出现过唐睿宗李旦、唐中宗李显这样的无能之辈。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一个王朝若能存续几百年的生命,那它出现昏庸皇帝的几率绝对要小于贤明皇帝。

毕竟在那个君权大于一切的年代,皇帝就是国家的主人,决定着王朝的命运。

汉武帝好大喜功,多次进攻匈奴,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却也将文景之治积累的三代积蓄一打而空。

乾隆爷喜爱排场,无论是下江南还是巡游,都极尽奢华,导致大清奢靡之风盛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封建时代,皇帝贤明,则国家强盛,皇帝昏庸,则国家衰败。

若大明全部是昏庸皇帝,那么绝对不会出现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风华。

就明君的定义而言,大明至少已有十位皇帝可以达到及格线,他们分别是: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景泰朱祁钰、成华皇帝朱见深、痴迷炼丹的朱厚熜、隆庆开关朱载垕以及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

1.开国乞丐朱元璋

老朱的个人能力在整个封建史上绝对都排的上号,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老朱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

开国时期,他击败分裂势力张士诚、陈友谅,一统南方,取得与元军决战的能力。

后来更是打破北元,成功收复所有失地,让中原再次回到了汉族王朝的手中。

开国之后,老朱也不忘初心,一想起自己那因贪官污吏压榨而被迫饿死的爹娘,老朱的心就钻心的痛。

因此在三十年的执政生涯里,老朱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光和热,对于贪官,他从不心慈手软。

只要贪污五十两以上,老朱就会将官员问斩,绝不留情。

而大明朝初期关于官员的待遇又实在太差,所以不少官员铤而走险。

他们的行为并没有逃过老朱的眼睛,洪武年间也因此光荣成为了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官员生存压力最大的时代。

许多贫民去官衙诉状甚至会惊奇地发现上边的官员也戴着镣铐,这也成为了洪武年间最精彩的一幕。

因为官员们在老朱那近乎苛刻的法律下很难不走红线,甚至就算再怎么小心翼翼,也会有“湿鞋”的一天。

老朱也因此背上了“嗜杀”的恶名,不过不得不承认,在老朱那个年代异类也好,特殊也罢,为了整个大明的江山,老朱是真的拼了老命。

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丞相(内阁和军机处也算),老朱真的是完完全全凭借个人的力量处理国家大事。

这是整个封建时代都绝无仅有的,哪怕后来的朱棣、朱瞻基等,也都要依靠内阁大学士的辅助。

而老朱却完全不需要,“星存而入,日落而息”是老朱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PS:因为生存压力过于巨大,所以洪武年间的大臣甚至都想离职,但被老朱以雷霆手段镇压。

2.明成祖朱棣

他开创了明代第一个盛世——永乐盛世。

虽然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夺取侄子皇位),但他却是一个不知不扣的好皇帝。

朱棣在位期间四夷宾服,使得大明成为了当时世界的中心。

他延续了老朱的政策,在朱棣的统治下,大明王朝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满足感极高。

朱棣与其父亲朱元璋一样,同时拥有极高的军事和政治天赋。

他五征漠北,御驾亲征扫除鞑靼、阿鲁台和兀良哈,让明朝的北部出现了数十年的安宁。

他创新的“要你命三板斧”战法更是让世界惊叹,也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明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保障。

关于继承人的选择上,朱棣甚至比他的父亲朱元璋还要明智。

他不仅选择了宅心仁厚的朱高炽作为继承人,还敏锐发掘了好圣孙朱瞻基。

对于次子朱高煦,朱棣也明白他一定会造反,因此一直把朱高煦安排在乐安,为的就是好圣孙即使发兵,剿灭反叛。

PS:这里笔者还要说一件有趣的事,朱瞻基继位后,谋划数十年的朱高煦最终决定谋反。

朱瞻基一开始并没有御驾亲征的意思,直到夏元吉用李景隆的例子警示朱瞻基,这才让他下定决心,御驾亲征。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李景隆,手握绝对优势的他却被朱棣不费吹灰之力击败。

后来朱棣攻南京期间,李景隆更是里应外合,断了建文帝最后的希望。

有此前车之鉴,朱瞻基这才最终决定御驾亲征,将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3.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一个宅心仁厚的皇帝,他即位之后,立刻下令宽恕建文遗老,就连方孝孺仅剩的后人,大胖子朱高炽也妥善安置。

这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因为朱棣早就把这一类人归位罪人的行列里了。

朱高炽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轰动。

而且大家要注意一点,朱高炽这一行为不是在洪熙元年,而是在永乐二十二年。

刚即位就更改了老爹的错误,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虽然在位仅一年,朱高炽却和儿子朱瞻基一起创造了明代第二个盛世“仁宣之治”。

4.明宣宗朱瞻基

都说“富不过三代”,可大明的江山穿到朱瞻基已经是第四代了。

作为“四代目”,朱瞻基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大明良好的政治生态。

在他的治理下,大明王朝在繁荣地道路上越走越远,经济社会更是得到了空前繁荣,进入了鼎盛时期。

只可惜他虽然在位十年,死的时候却只有三十八岁,没有教导好自己的孩子。

大明战神朱祁镇御驾亲征,将四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

5.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在历史上的争议很多,但毫无疑问,土木堡之变后,是他和于谦一起力挽狂然,拯救了大明。

赶走瓦剌后,朱祁钰重用于谦等贤臣,励精图治,将大明重新扶回了正道。

中兴之主,实至名归。

6.成化皇帝朱见深

虽然朱见深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与万贵妃纠缠不清,甚至一度沦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毫无疑问的是,朱见深也是个厚道人,他即位之后不仅平反了于谦和朱祁钰,还进一步稳固了大明的中兴之路。

只可惜朱见深是个懒人,所以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让大明王朝更进一步。

7.明孝宗朱佑樘

在很多人眼中,他都是大明最完美的皇帝。

当面明月先生更是给予了他最高的美誉“他不仅是个好皇帝,更是个好人”。

这位大明天子与他的父亲朱见深一样,都是个苦命人。

因为万贵妃的迫害,朱佑樘从小只能靠吃百家饭活着,时时刻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还好朱佑樘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

他的母亲是纪姑娘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大家闺秀,遗传自母亲的性格,朱佑樘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朱佑樘继位后,对父亲留下的“五大门派”一一发配,肃清了大明政局。

而对于这个造成自己六岁丧母的万家,朱佑樘却选择了宽恕,即便从一开始他就不记得母亲的音容笑貌,可他依旧放下了仇恨。

大权在握后,朱佑樘召回了当年救过自己的怀恩,并再三要求亲自迎接。

而且对于朝政大事,他不厌其烦地亲自整理,一件又一件。

与他的懒人父亲相比,朱佑樘简直勤快地就像小蜜蜂一样。

日夜操劳下,朱佑樘的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年仅二十多岁就已经白发丛生。

可即便如此,朱佑樘也毫不在乎,勤勤恳恳地在他的明君道路上越走越远。

只可惜,这位明君最终也没能长寿,由于英年早逝,他也没能教导好自己的子女,为大明留下了一个纨绔子弟继承人。

这也是他人生有且仅有的唯一污点。

即便如此,若要给明代皇帝做一个排名,朱佑樘也是当之无愧地第一名。

他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最终却选择了宽恕。

他是大明手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却没有享过一天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黎民百姓。

黑夜给了他夜色的眼,朱佑樘却用它找到了光明。

明代最好的皇帝,朱佑樘实至名归。

8.嘉靖朱厚熜

他的聪明才智在整个明代皇帝中仅有朱佑樘可以相提并论。

与无私奉献的朱佑樘不同,嘉靖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

因此,嘉靖绝对算不上明君。

因为他根本不在乎黎民百姓的死活,更不在乎大明的江山。

借用易中天先生对他的评价,嘉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账”。

他本来有能力挽救被明武宗扰乱的朝廷秩序,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他不仅天天痴迷炼丹,还十几年不上朝,导致国家大事无人管理。

海瑞因为看不惯嘉靖的做法,更是留下了“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惊人语录。

但就守成之君而言,嘉靖不仅及格,而且非常优秀。

即便嘉靖十几年不上朝,但他对朝廷大事依然了如指掌,即便是首辅严嵩,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宠臣,而不是权臣。

严嵩祸乱朝政二十余年,党羽遍布朝堂,却被嘉靖一句话免职。

后来嘉靖重用徐阶,开启了“文官集团执政”的时代,也算是一件好事。

9.明神宗万历

万历虽然谈不上明君,但是他的时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

现有张居正推行改革,一条鞭法整顿超纲,后有申时行无敌“混工”。

在万历的前二十年里,大明王朝的“公司事业”是蒸蒸日上的。

特别是内阁首辅张居正,称得上是大明“最杰出的政治家”。

在张居正的不懈努力下,大明再一次展现了风华。

万历也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在他的执政期间,戚继光、李如松、李成梁等猛人无不大放异彩。

只可惜万历“过河拆桥”的行为也让人非常诟病。

张居正生前,万历对其又爱又怕,十分尊敬;张居正死后,万历立刻翻脸不认人,把张居正的家给抄了,张居正长子张敬修更是被逼自杀。

要不是申时行及时出手,估计张居正的棺材盖都得被掀了。

这里笔者还要替张居正捏一把汗。

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内阁首辅张四维想要清算张居正,可偏偏碰上了父亲去世。

鉴于张四维实力不如张居正,所以他最终也没敢夺情,乖乖回家守孝去了,申时行成了代理首辅。

就在张四维马上守孝结束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这也让张居正的后代最终获得了喘息之机。

当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其实一开始万历对于张居正是尊敬且爱戴的。

只可惜张居正对待万历实在过于严苛,最终让这份感情由爱生恨。

万历六岁时,读错了一个字,本来无伤大雅,张居正却如临大敌,不仅严厉责罚了万历,差点还闹到“罪己诏”上了。

万历在后宫玩耍,一不小心打到了人,张居正更是直接亲自给万历写“罪己诏”。

与过得凄凄惨惨的万历相比,张居正的生活却好到没边。

他不仅有三十二人抬的“巨型轿子”,还有无数的美仆美婢,生活乐无边。

因此万历清算张居正一开始也只是政治方面,当发现张居正生活如此腐化,自己却吃糠咽菜后,万历才算是彻底爆发。

要说这一队师徒也是活宝,张居正本来温和一点就没这么多事,万历胆子大一点也可以享受。

可最终两人就这么走到了对立面,也是大明的不幸。

10.崇祯皇帝朱由检

要说谁是明代最悲情的皇帝,崇祯绝对榜上有名。

如同崇祯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实乃亡国之臣”。

对于大明,崇祯的(程度只有朱佑樘和朱元璋可以媲美,但问题是大明王朝的这艘船已经走到了陌路,沉没只会是他唯一的宿命。

就算崇祯再怎么努力,最终也只能无济于事。

对于这点,崇祯也不是没有认识到,他曾多次哀叹“天命”,感叹“山河日下”,最终却只能擦干了泪继续干活。

因为崇祯自始至终都很清楚,成为皇帝后,他根本没有退路。

作为一名皇帝,崇祯在各个方面坐到了极致。

他曾毫无保留地信任袁崇焕,却一次又一次失望。

由于清朝人对历史的篡改,所以大家对袁崇焕以及崇祯有着一些误解。

这里笔者要说一句,崇祯从始至终对袁崇焕都是极为信任的。

只可惜,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这对君臣最终离心。

崇祯继位扫清魏忠贤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启用袁崇焕,面对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许诺,崇祯更是把老婆本掏出来支持。

袁崇焕想要提拔的人,崇祯一律同意,袁崇焕想要的钱财,崇祯一律拨给。

为了支持袁崇焕,崇祯甚至在龙袍上修补丁。`

PS:这里笔者要说一句,崇祯在龙袍上修补丁的行为可不是作秀,他是找皇后修的,没花一分钱。

对比道光皇帝花费五十两黄金找内纺司修龙袍作秀,崇祯真的很真诚。

即便如此,崇祯也还是要面子的,每次上朝,他都走得很慢,为的就是不让那些补丁漏出来。

而对比真诚的崇祯,袁崇焕却没有那么真诚。

曾有人问他若不能“五年复辽”怎么办,袁总督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极其敷衍。

而且一上任,袁崇焕啥也没干,就宰了帮崇祯守了八年的毛文龙毛总兵,让崇祯很是无奈。

即便如此,崇祯依然安抚袁崇焕,让他放心行事。

后来,皇太极在中原烧杀劫掠之时,袁崇焕不仅没有出击,反而悄悄跟随他们来到了北京城,不少大臣认为这是袁崇焕通敌,崇祯依然信任袁崇焕。

直到袁崇焕提出入城,崇祯这才彻底炸了毛。

毕竟此时敌人兵临城下,袁崇焕不想着进攻,却想着进城,实在让人有些受不了。

面对如此局面,崇祯展现出了超绝的政治天分,安抚袁崇焕,并让其立刻出击,结果袁崇焕不仅拒绝,还表示自己会强硬进城。

这才让两人的信任最终崩塌。

后世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袁崇焕投敌的铁证,其实不然。

若袁崇焕真的做了叛徒,那他完全可以直接开关,共享富贵。

他这么做无非是为了保险罢了,毕竟从一开始他就已经认识到“主守后战”才是唯一能对抗后金军的办法。

只可惜,这个大老粗死不认错,拒不解释,导致这个误会最终也没能解开。

大明这条船最终也无奈沉没。

最终在叛徒的帮助下,南明政权最终也全军覆没,成为了历史上的消响。

综上所述

拥有两百七十六年历史的大明是不缺明君的,较为出色的皇帝多达十位,占了总数的七成,也是极为出色的。

而且每当大明走下坡路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位明君力挽狂澜,带领大明继续前进。

就算是末代君主崇祯,也绝对比历史上所有的末代君主强。

关于崇祯,笔者在反复查阅《明史》、《明实录》、《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无不为其痛惜。

这位可怜的年轻人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大明,成为了最忠诚的救火队员,最终却也只能无奈。

因为当时大明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外患后金,更有内部农民起义(这些都是官员过分贪污造成的)。

这两问题哪一个单独拎出来,崇祯都能解决,可两个一起出现后,崇祯却只能回天无力。

当杨嗣昌提出“攘外安内”的和谈口号后,那些不知战争辛苦的文臣们蹦了出来,纷纷表示反对,导致大明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可说到底,他们不同意也只是怕背锅罢了,并不是为大明着想。

在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杨嗣昌等人一一死去后,剩下的崇祯又怎么支撑下去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