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夏朝和商朝,那时候还没有纸币、硬币,大家买卖东西用什么?没错,就是贝壳!这种贝壳主要来自南海,漂亮又稀有,自然而然就成了最早的“钱”。商朝的时候,经济特别繁荣,大家做买卖的范围越来越大,贝壳就成了硬通货,买东西、卖东西都用它。
有趣的是,“商人”这个词就是从商朝来的!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商朝的老百姓没了依靠,就开始靠做买卖过日子。时间一长,这些人就成了职业“商人”。因为他们都是商朝的遗民,所以大家就叫他们“商人”。你看,现在的“商人”这个词,居然是从几千年前的商朝传下来的,是不是很有意思?
贝壳不仅是钱,还是财富的象征。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当然想要更多的贝壳。这里有个小故事:商朝有个国君叫崇侯虎,他帮商王做了很多事,被封为侯。但商王是个暴君,对百姓特别残忍。西伯姬昌(后来的周文王)看不下去,私下里叹气。崇侯虎知道后,就去告密,说姬昌很得人心,可能会对商王不利。结果商王就把姬昌关了起来,还杀了他的长子,做成肉汤给姬昌吃!真是残忍至极!
后来,西周的功臣散宜生等人想了个办法救姬昌。他们到处找宝贝,甚至找到了很多珍贵的贝壳,献给商王。商王一看这么多宝贝,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就把姬昌放了。虽然周朝名义上还是商朝的属国,但它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
这些贝壳,特别是那种带紫色斑点的紫贝,就是当时的“钱”。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我们都能看到“贝”这个字,比如“赐贝”、“赏贝”等。贝壳的计算单位是“朋”,五贝一串,两串一朋。《诗经》里也有提到“百朋”,指的就是贝壳的单位。想象一下,古人拿着成串的贝壳去买东西,是不是很有趣?
到了商朝后期,贝壳用得更广泛了。但随着贸易的发展,真贝壳不够用了,于是人们开始做仿制品,比如骨贝、石贝、陶贝,最重要的是铜贝,这后来发展成了金属钱。1971年,山西保德县的一个商朝墓里就发现了109枚铜贝,这可是考古界的大发现!
从真贝壳到铜贝,这是钱的一大进步。不过在西周早期,真贝壳还是主要的钱,直到西周中期以后,铜贝才慢慢多起来。这种铜贝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钱。在南方的楚国,金属贝发展得特别好。到了春秋中期,金属贝上开始有字,慢慢形成了楚国的“蚁鼻钱”。蚁鼻钱和布币、刀币、圆钱一起,成了中国古代四大钱币体系。
总的来说,贝壳作为钱,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农业分开后,随着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生产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商品生产不断发展,市场越来越大,专门做买卖的商人也出现了,形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奴隶社会初期,尤其是商朝,贝壳是最流行的钱。
你看,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开始用贝壳做买卖了,后来还发展出了各种仿制品和金属钱。这些小小的贝壳,不仅见证了古代经济的繁荣,还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的进步。下次你看到贝壳,不妨想想,它可是中国最早的“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