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项目培训和推进会顺利召开

建中康康 2025-04-16 10:12:36

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首日精彩集锦

在春风和煦、木棉如火的广州,由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广东智慧医学国际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健康管理联盟主办的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拉开帷幕。这座历史悠久的南国都市,以其独有的温暖气息与蓬勃生机,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医学专家与学者,共绘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的新蓝图。

4月10日下午,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项目培训和推进会顺利召开,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唐小平教授开场主持。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王宇理事长、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李增德秘书长、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域办事处Polin Chan、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处处长疏俊、世界肝炎联盟主席李镝、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炳亮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关玉娟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陈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郭亚兵教授等50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基层单位10位代表出席本次项目培训和推进会。

破局与突围

共绘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新蓝图

侯金林教授系统阐述了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专项行动的背景与实施路径。广东省制定了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了全省统一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技术规范和培训方案。2024年共组织了两个阶段的骨干培训,培训人员超过4300人次,覆盖了945家项目定点医疗机构,累积培训2258名医务人员。

针对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侯金林教授提出三大推进方向:首先深化专业技能培训,完善培训考核转化机制、扩大覆盖范围并做实内容;其次推进数据信息化整合,构建跨机构诊疗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全流程数据治理体系;最后强化示范引领效应,组织各地级市基层单位分享实践经验与挑战,形成可复制的防治模式。面对消除病毒性肝炎的艰巨任务,侯金林教授强调需凝聚多方协作力量,通过持续创新破解防治难题。

疏俊处长系统分析了广东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态势。作为既往的肝炎高发省份,广东经过数十年持续防控,已实现乙肝高流行区摘帽,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降至0.3%。当前广东省急性肝炎年新增病例稳定在500例以下,但现存慢性肝炎患者基数庞大。当前公众认知误区、技术规范落地不足及患者依从性低仍是防控堵点。本次会议通过专家报告、地区经验交流及基层代表发言,着力强化专业培训、优化防治策略,推动筛查诊疗同质化。重点提升基层早诊早治能力,为项目注入新动能,助力实现“早防早治”高质量发展目标。

李增德秘书长表示,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作为全国性社会组织,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方案,凝聚多方力量。基金会将组织专家团队,募集防治物资,助力广东消除肝炎危害行动,为广东早日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目标和健康广东做出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域办事处Polin Chan介绍,全球范围内,2.54亿人患有慢性肝炎B型,5000万人患有肝炎C型,每年因肝炎导致的死亡人数上升至130万,与结核病死亡人数相当。中国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母婴传播阻断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全球提供了借鉴,特别是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和侯金林教授牵头的乙肝母婴“零传播”项目。Polin Chan强调,消除病毒性肝炎需要全球多领域合作,包括母婴健康、免疫接种、感染预防与控制及社区参与。

智汇与革新

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多维探索与经验解码

王宇理事长作题为《从肝炎到肝癌:检测任务的实施》的报告,揭示了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基数庞大,86.4%的肝癌由乙肝进展引发,但多数患者因诊断争议和干预措施覆盖不足导致多数患者仍处自然病程状态。广东省通过全病程管理(强化筛查、母婴阻断、规范治疗)使肝癌风险降低41%,形成分层监测体系。基层推广的超声联合血清学方案虽漏诊肝硬化18.6%,但成本效益比(ICER:0.82)显著优于美国高价MRI,更具公共卫生价值。协同创新方面,标准化监测流程提升小肝癌早期诊断率41%,结合基层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与医保支付改革,筛查转诊率从32.7%跃至58.9%;便携式弹性超声(≥1 cm病灶检出率92.3%)、AI辅助系统(提升基层超声符合率28.4%)及深度学习模型(AUC:0.891)强化技术下沉,推动广东肝癌五年生存率提升19.7%。

郭亚兵教授在题为《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项目“诊治管”实施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广东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涉及5000万人,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规模肝炎防治行动。当前转诊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疗机构之间的衔接不畅、医保政策不到位等。需优化医疗资源,特别是将资源下沉到基层,通过培训全科医生、设置定点医疗机构、将医保下放到基层等措施,提升转诊率和依从性。建议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肝癌早期症状和检查方法的认知水平。相信健康随访管理系统在通用人工智能(AGI)加持下,必将解决老大难的管理系统“瓶颈”问题。

在项目进展讨论环节,粤北第二人民医院熊志娇、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吴晓琼、吴川市人民医院梁春华和茂名市化州市人民医院陈博智分别介绍了各地区病毒性肝炎的筛查、诊断、随访和母婴阻断等工作,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筛查系统不完善、数据导出困难、电子设备兼容性差、疫苗和试剂供应不及时、患者追踪困难、随访及治疗率低等。需要进一步优化筛查系统,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各医院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分母和减少分母等方法应对挑战,同时加强丙肝治疗管理和乙肝随访管理。

林炳亮教授在《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基地试点》报告中指出,广东省乙肝防控形势严峻,流调显示全省表面抗原阳性率达6.91%,20-69岁人群阳性率高达11.88%。为此,广东省政府投入2.78亿元在57个县推进筛查。林教授的团队很早就启动“星火项目”试点,重点试点创新应用AI快速筛查技术,通过手机端二维码实现检测结果实时传输与隐私保护,社区接种点首针接种率达50%,累计诊治2000余例病毒携带者,检出12例早期肝癌。目前根据项目筛查结果已形成专家建议方案,计划向全国推广筛查技术路径与基层管理经验,为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胁提供示范样本。

汕头市中心医院吴令杰、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陈兴、河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龚丽芬分别介绍了各自县区的肝炎防治进展与面临的挑战。通过政府主导资金投入、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社区接种点下沉等措施开展工作,但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基层执行效率、群众认知提升及长效管理机制等。

关玉娟教授在《病毒性肝炎基层诊疗培训》报告中指出,全市开展三轮丙肝防治培训,督促定点医院落实新系统使用,两年内丙肝检测率与治疗比例显著提升,位列全省中上游。全市通过覆盖各县区的三级培训体系提升医务人员能力,推动丙肝筛查与诊疗流程规范化。项目通过政府支持、培训落地、筛查系统使用等策略取得成效,但还需解决经费保障、动员力度、信息系统不便等问题。

在项目进展讨论环节,五华县卫生健康局郑福永、清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术贤分别介绍了五华县与清远市的差异化经验。五华县依托基层医疗体系优势,制定地方方案并成立行动小组,采用“集中筛查+日常诊疗”模式,通过村居委分解任务至镇卫生院,实现阳性病例高效转接。但面临外流人口多、阳性病例后续跟踪难等挑战。清远市则以市级统筹推动,副市长动员部署并成立专项小组,将乙肝、丙肝诊疗费用纳入医保,完成疫苗需求计划签订协议,同时通过省级调研推进会强化执行。

陈军教授在《深圳社区病毒性肝炎防治经验》报告中指出,深圳通过整合资源推动基层肝炎防治:一是依托全市700余家社康中心,明确高发群体筛查任务;二是开发乙肝筛查APP,实现身份认证、快速检测及数据管理,但疾控初期参与不足,筛查覆盖面有限;三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四是建立患者队列及医保APP随访系统,完善转诊跟踪与长期管理。不过仍面临经费短缺、筛查力度不足(病例检出率低)及系统协同效率待优化等问题,需进一步推动跨部门协作与资源统筹。

黄祖雄教授在《福建省乙肝规范治疗项目的实施进展》中介绍,福建省选取6个城乡试点探索差异化筛查模式,以30岁以上人群为重点,目标两年内实现70%筛查率、80%治疗率。项目依托智能信息系统实现患者分层管理:区分携带者(定期评估提醒)与患者(定点医院评估),并通过微信/短信推送复诊提醒。目前筛查183万人(完成率72%),阳性13.6万例(农村阳性率8.9%>城市5.8%),检出早癌2000余例并早期干预。未来需优化经费分配、提升基层能力,并加强数据质控(卫健委半年抽样核查)与跨区域信息协同。

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汤松涛在《肝病社区早筛早治东莞实践》中介绍道,当地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筛查-诊断-评估-随访-治疗”全流程管理体系,依托aMAP评分系统对阳性患者分层管理,强化社区为中心的慢性肝病防治。通过“全科专科联合+医防融合”模式,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路径,既发挥社区卫生连续、全周期服务优势,又提升工作效率与患者依从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强化筛查精准性及治疗可及性,为基层肝病防治提供可持续样本。

会议最后,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发布“AI+病毒性肝炎防治联合培训基地”授牌仪式,以AI人工智能赋能肝病防治,共同携手合作方慢病管理经验与优势,为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家属带来福音,让人民群众不再“闻肝炎色变”。

暮色浸染珠江岸,灯火璀璨映羊城。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培训和推进会在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交融中落下帷幕,从前沿技术下沉的破局路径到全球防治经验的多维对话,每一场分享都如同一颗星火,照亮着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复杂肌理。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