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7年的时候,刘光世自个儿把兵权给交了出去。赵构、张浚、秦桧他们仨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这中兴7将里的老大,还真是懂朝廷的心思,老老实实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重视文化、压制武力”的规矩。
可是,没过几天,朝廷就收到了一个噩耗:郦琼带着四万多兵马投了伪齐那边,这样一来,淮西那边就完全没防备了。要是金兵这时候打过来,咱们可就危险了。
淮西发生的兵变一事,让人看清了刘光世的真实战斗力,他打仗确实不太行。但话说回来,淮西的军队要是没了刘光世,也不行。他对军队的掌控能力,那些中兴名将比如韩世忠、刘锜、吴璘、吴玠、岳飞、杨沂中、张俊等人,根本比不上。
1141年那会儿,绍兴和议一拍板,宋金两边就不打了。韩世忠和张俊呢,立马就被夺了兵权,他俩也没办法,只能憋着气接受,或者是自己主动配合安排。
韩世忠这人挺厉害,但当他从岳飞那儿听说赵构和秦桧打算对付他时,他赶紧进宫求皇帝开恩,这才侥幸躲过一难。
杨沂中呢,他本就是赵构的亲信,手下带的御林军全都是赵构自己的人马,所以说起来,他根本不需要去刻意控制什么。
吴玠和吴璘两兄弟,在大散关那边打了好久的仗,他们虽然各自为战,挺有自主权,但战斗力还是比不上刘光世。后来赵构下令,让他们把到手的地盘给让出去,吴氏兄弟没办法,也只能照做。
刘光世这个人很特别,他好几次都没按皇上的命令出兵,赵构连发了5道诏书,可看起来对他一点作用都没有。
岳飞到底咋样呢?秦桧找了个“说不定有”的罪名就把岳飞给办了,岳家军里的那些将领,也没一个站出来说话的。像王贵这些大将军,不仅没帮忙,还跟着踩了一脚,在背后给岳飞来了一下子。
刘锜这家伙,为啥没能在南宋中兴四大名将里占个位子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手里没兵,自己的老本儿太薄弱了。他老是带着别人的队伍打仗,这感觉肯定不爽。
韩世忠、岳飞他们几个,包括刘锜、吴璘、吴玠,在打仗方面都比刘光世厉害得多。就连表现不太行的张俊和杨沂中,都比刘光世高出好几截。
刘光世打仗究竟咋样呢?要么就是开溜,要么就是正琢磨着怎么逃跑。
碰到契丹的小喽啰,刘光世溜之大吉。对上伪齐的军队,刘光世照样开溜。要是打金军?一听到点风声,刘光世早就跑得没影了。
1129年那会儿,刘光世一听到风声就跑路了,直接丢下天长不管,金兵就一路杀到了扬州。赵构被吓得魂飞魄散,连生育能力都没了,他那唯一的儿子也因为受惊过度,没多久就夭折了。
从1123年攻打幽州对抗契丹开始,一直到1137年自愿交出手中的兵权,刘光世因为这14年里经常“撤退”而出了名。但就算是这样,他 still 成为了后来被封的7位王爷里的头一个。
说到打仗,刘光世确实不是那块料,但要是比管军队,他可比其他六位中兴名将强多了。刘光世的部队虽然啥人都有,乱得很,但只要他往那一坐,镇着中军,整个队伍就稳稳当当的,绝不会乱套。
刘光世的手下有两拨人。一拨是王德带着的西军,他们是宋朝的正规军队;另一拨呢,是从河北、山东、两淮那边拉过来的,里面有以前的贼人、起义军,还有流浪的武装力量,主要头是郦琼和张荣。
1126年那会儿,金兵把开封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刘光世一听这消息,立马从关中快马加鞭来救驾。可还没等他赶到,开封就已经失守了,“二圣”直接被金兵抓到了辽东,北宋就这么完蛋了。
老爸刘延庆,还有大哥刘光国,这两位西军的大将,在战场上拼死突围,最后不幸牺牲。这样一来,刘光世对金军不仅仅是国家的仇恨,还有深深的家族之仇。
刘光世带着大约3000多人的勤王部队,决定去山东支持赵构。他们一路奔波,最终回到河南商丘,拥护赵构称帝。在拥立赵构这事儿上,刘光世功劳最大,他帮赵构把局势给稳住了。所以,在中兴7将里,他第一个被封为了节度使。
西军最开始有3000多人,后来一直在招人,慢慢就涨到了8000多人。除了西军,刘光世手下还有一堆收来的其他军队,总共加起来有四万六千人。这么一看,跟其他那些有名的中兴将领比起来,刘光世的兵力可是最多的。
韩世忠号称有六万大军,但其实一大半都是吃空饷的,真正能打的也就三万人左右。到了1137年,刘光世被削了兵权,这时候岳飞才开始崭露头角,大力扩充岳家军,人数跟刘光世之前的部队不相上下。
刘光世管军队管得咋样呢?咱们通过几个事儿瞅瞅。
首先,得把范琼那帮人收拢过来。范琼这家伙,可是个老兵油子了,从北宋那时候起就在战场上混。而且,他还是支持张邦昌那个“伪楚”政权的大将中的头一号人物。
靖康之变时,金军是怎么逮住宋朝皇族的?范琼拿着家谱名单,挨家挨户地去抓人,然后一股脑儿地把他们送给了金国。
一些讲忠义的人冲上来想阻止,但范琼二话不说就把他们给宰了。接着,他冲进宫里,对着大伙儿嚷嚷:“宋朝已经完蛋了,连皇上都投了降,你们还拦着他们不让走干啥?”
1129年那会儿,苗刘发动了兵变,范琼这家伙直接站出来力挺他们。后来苗刘被打败了,范琼不死心,还跑去跟赵构说情,劝他别追究那些人的责任,说是怕士兵们心里闹腾起来。
说实话,范琼这人挺狂妄的,他手底下的军队全是由流浪的人组成,根本没啥纪律可言。要是管不好,很可能就会惹出大乱子来。
范琼中了张浚的计被杀了,那他的那些兵马谁来管呢?谁能保证不会闹出乱子?这个问题,刘光世给解决了。范琼手下的士兵们,都挺乐意跟着刘光世,一旦跟了他,就没动过要走的念头。
第二点,说说苗刘之变。苗傅和刘正彦这两位,是皇宫禁卫军的头头。他们看不惯赵构老是逃跑,心里也窝火枢密院的大官王渊,那家伙仗势欺人,根本不把士兵当回事。为了自个儿的利益,他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动了场宫廷叛乱。
张浚呼吁全国的军队前来支援皇室,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都积极响应。韩世忠和张俊直接跟叛军干上了,而叛军呢,大多数都选择了向刘光世那边低头投降。
跟着刘光世后,那些反叛的军队都特别听话,没有一个人再敢捣乱,全都按照刘将军的指示行事。
第三点,说说淮西那边出的事儿。1137年的时候,刘光世自己提出要交出兵权,朝廷一看,行,那就把他的手下都收过来吧,可没想到,这么一来,底下士兵不干了,直接闹起了兵变。
王德和郦琼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王德还联手朝廷里的文官吕祉对付郦琼。这样一来,郦琼干脆心一横,领着4万多兵马直接向伪齐投降了,这样一来,淮西那边就完全没了防备。
郦琼手下就五千来人,但他居然能纠集四万兵马投奔伪齐那边,由此可见,这些杂牌部队管理起来有多棘手。王德一看事情越闹越大,没办法,只好带着自己那八千人马跑到建康(南京)去,省得被一锅端了。
淮西那边发生了兵变,王德和郦琼是俩主要角色,这事儿就是各种矛盾堆一块儿爆发的。有人就纳闷了,刘光世带着军队,咋他俩就没闹起来呢?虽说平时有点小摩擦,但打起仗来还是挺合拍的,这是咋回事?
刘光世跟金军打仗老输,一听到风声就跑,可他偏偏能把那帮士兵管得服服帖帖。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士们,都挺服刘光世,乐意跟着他干。
刘光世交出了军队大权,可朝廷一接手,兵马就闹了起来。韩世忠、张俊、岳飞这些大将的兵权也被剥夺了。这时候,谁敢站出来挑事呢?特别是岳飞,他手下的岳家军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又有谁敢去帮岳飞一把?还有那个王贵,他居然投靠了秦桧,还害苦了岳飞这位大英雄。
要是“岳家军”跟刘光世的部队一样,不听朝廷那一套,团结起来支持岳飞,那赵构和秦桧也得好好琢磨琢磨,动岳飞这事儿他们可就得三思而后行了。
那么,刘光世是怎么管住手下的军队的呢?大家为啥都那么听他的话,愿意被这位“大高个”将军指挥呢?说白了,就是刘光世摸透了人的心思,他心里清楚这支宋军的底细,知道他们缺啥要啥。
这支军队挺杂的,各种小团体一大堆,谁也不听谁的,但并非没法管理。刘光世在关心士兵福祉的同时,也着手调整内部关系,让大家能和谐相处。
给士兵们谋好处,就是要让他们过得更好,得实惠。得让这些原本像流浪者一样的武装分子、强盗、还有那些起义的军队,都能体会到刘光世对他们的关照和体贴。
赵构对“大杂烩”那套很不满意,不光把他们扔到淮西去冒险,还减少了军费开支,明显厚此薄彼。
刘光世该怎么处理这事儿呢?手头的装备太差,粮食和军饷也不够,那还打个啥仗啊,干嘛非得让士兵们去冒险。所以,刘光世直接拒绝了那个命令,还找赵构要起了军费。
刘光世为了手下的士兵,没少跟赵构皇帝对着干,他好几次直接跟赵构说,朝廷就是在故意刁难他们部队。
赵构为了摆平刘光世,把问题推给了丞相吕颐浩,还跟他说:“各位将领的兵马,只要听令行事就行,他们花的钱粮,哪能有啥差别!这都是吕颐浩处理不公导致的。”
刘光世挺会为手下的兄弟们着想,给他们争取好处,这样的人,谁不心悦诚服呢。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这些人不是成了土匪,就是到处流浪,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受了多少罪啊。但跟着刘光世,他们不仅找回了面子,生活也有了保障。
在日常和福利方面,刘光世总是替手下的将士考虑得很周到,但在管理军队时,他会小心翼翼地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刘光世出身于西军将领世家,他的祖辈是党项人,后来归顺了宋朝,被赐姓“刘”。不过,他绝不会特别照顾那些西军将领,也就是他的老部下。
王德和郦琼都是打仗的好手,他们俩都能自己负责一方战事。刘光世呢,自己打仗不太行,但他手下的士兵战斗力很强。后来啊,王德在柘皋那一仗,把金军的重甲骑兵给狠狠收拾了一顿。郦琼投降后,他对南宋的问题看得特别准,兀术觉得他就像张良一样聪明,也让他独立负责一块地方。
王德、郦琼和刘光世,刘光世对他们都是一碗水端平,给的机会没啥两样。这样一来,郦琼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虽然王德这些从西军过来的老将,有点瞧不上他这贼寇出身,但刘光世可没这偏见。
郦琼在那帮“非正规军”里头,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要不怎么能带着四万多号人投奔伪齐呢。刘光世只要摆平了郦琼,剩下那些土匪、义军、还有到处跑的百姓,就都不是问题了。他们觉得刘光世够哥们儿,讲义气,都愿意豁出命去给他卖力。
刘光世稳坐大军中央指挥,王德和郦琼虽然私下里暗暗较着劲,但上了战场,他俩却能紧密合作,一个个都豁出去拼杀,都想着要争个输赢,而这,恰恰就是刘光世所期望看到的局面。
滁州和霍邱这两场战斗里,王德和郦琼联手出击,干掉了好几千金兵,硬是把敌人往南推进的路给堵住了。这样一来,给张俊布置防线赢得了时间,也为后来的藕塘大战获胜打下了基础。
刘光世被剥夺了兵权后,朝廷安排王德来带兵,郦琼则成了他的帮手,但郦琼心里头很是不乐意。这样一来,刘光世原来的手下们就开始闹矛盾,最后闹大了,变成了淮西那边的一场兵变。
淮西那边闹了兵变,对南宋冲击可不小。要不是金国自个儿家里也乱成一锅粥,正忙着内斗,南宋可能早就玩完了。这时候,金熙宗动手了,他把勃极烈制度给废了,还整治了宗翰那一派的国相系势力。
宗翰过世后,完颜昌、完颜宗磐和完颜宗隽三人掌握了朝廷大权,他们都想跟南宋讲和。到了1139年,在完颜昌的推动下,金国和南宋谈成了天眷和议,按照协议,河南和陕西这两块地方就归了南宋。
金熙宗心有不甘,拉拢了完颜宗干、完颜宗弼和完颜希尹这几个帮手,把宗磐、宗隽、完颜昌给收拾了。之后,他不顾之前定下的规矩,直接带兵往南打,短短三个月,就把河南、陕西给收了回来。
要是金国不搞内部争斗,趁着淮西那边兵荒马乱的时候,大军往南打,一口气冲到淮南,南宋朝廷可能就没戏唱了。金国自己窝里斗,南宋也是内部不合,所以两边都占不到绝对的上风,只能这么南北僵着。
刘光世这人,要是单论战场上立的功劳,或者比拼个人打架的本事,那真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他有一样本事,那就是懂人心。刘光世对待手下的将士们,那叫一个尊重,遇到事儿还肯替他们出头。就因为这样,将士们都特别服他,军队也就牢牢掌握在他手里了。
乱世之中,能保命就是硬道理。刘光世不光保证了大家的小命,还让大家活得有面子。这就是他为啥能把军队捏得死死的原因,士兵们都乐意跟他混。
在过去,明朝有个叫左良玉的,清朝有个叫胜保的,他俩打仗都不咋地,但个人魅力那是杠杠的。就因为这点,他们身边总能拢住来自天南海北、啥样的人都有。
胜保这人,每次打仗都输,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常败将军”。但奇怪的是,江淮一带的起义军都挺乐意跟着他。像李昭寿、苗沛霖、宋景诗这些起义军头头,实在没法子了,就会去投奔胜保。
胜保接纳了那些起义的军队,并且主动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希望能从朝廷那里给他们争取些好处。没多久,陈玉成被抓了,他当面就指责胜保,还一一数落了胜保打的那些败仗。可胜保呢,非但没发火,还反复尝试说服陈玉成投降。
1863年那会儿,胜保让慈禧给抓起来了,说她觉得他故意留着敌人好提升自己的地位,硬逼着他自己了断。可就在这时,那两个平时大家都不待见的李昭寿和苗沛霖,居然愿意拿自己的乌纱帽去换胜保一条活路。
胜保离世后,苗沛霖心里头七上八下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了,又和清军杠上了。要说胜保啊,简直就是刘光世的“升级版”,他们俩相似之处多了去了。
1142年,刘光世离开了人世,他被追赠了“武僖”这个谥号,这显示出他在朝廷眼里,虽然打仗不太行,也没啥大志向,但地位还是挺高的。不过呢,刘光世在江湖上的声望可不小。
元朝快完的时候,农民们纷纷起义,有个叫“韩宋”的王朝,里头的丞相刘福通,自称是刘光世的后人,想用这个身份把起义军都团结起来。还有那位朱元璋身边的第一号智囊刘伯温,人家都说他厉害,能和张良、诸葛亮相提并论,他也自称是刘光世的后人。
刘福通和刘伯温到底是不是刘光世的后人,这事儿谁也说不准。他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奇怪的是,他们都乐意说自己是“飞毛腿”将军刘光世的后辈。从这能看出来,刘光世这人,估计还是有点真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