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十部》(14)
《新生活新形态》
感知生活不同于生存生活,感知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悬念。什么是新生活的新形态呢?我们的生存生活形式数千年不变,就是以生命个体为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和生存利益关系组成生活同盟,围绕生存目的展开的行为活动。这种生存竞争逻辑模式和生活体制已经运行了数千上万年,人类的生活形态已经模式化,尽管生活内容时刻都在变化,但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婚姻家庭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生活主要的运行方式一直未变。生活就是个人求生计谋生存的过程,这个过程千篇一律,数千年不变,这就叫做人的命运。生活就是个人命运的载体,人的一生在这种固定的生活模式中循环往复、令人窒息。
生活的目的与生活的模式决定着生活的内容,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人类的生活形式构成的是一种悲剧模式,人只要走进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悲剧角色中。生活的过程往往就是悲情的演绎,几乎无人不体会到生活之难、生活之累和生活之险,每个人的生活际遇已经被生活形式限制和固定,没有人能超越于生活的固定模式之上。所以,生活就像一层厚厚的茧壳包裹着人,有人即便能够咬破茧壳、化蛹成蝶,但你仍然没有去处,你还得回到生活的模式之中,仍然走向的是悲剧的结局。
人们没有想到,生活的模式完全可以改变,改变了生活目的,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模式生活。生活理想化的方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改换生活的形式与体制,其结果就是让人得到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让每一个人得到一片完全不同的生活天地,让生活运行在另一种过程之中,让生活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感知生活新模式。为了达到感知愉悦的目的,生活必须改换模式,按原有生活模式,我们只会感知到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不会感知到生活的愉悦。因为愉悦的感知绝不是个人关上门私造的,感知的范围不会分割成婚姻以内、家庭以内、团体以内、组织以内和国家以内,感知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无限性摧毁了旧有生活体制,感知必须是开放的、运动的、交互的和即时的,愉悦的感知生活必须要有一整套新生活模式与之相适应。生活要运行在愉悦的感知中,人就必须要有新的行为逻辑和行为方式,因为谋生存和求愉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状态,所以行为内容要全面换新。
生活新模式取消了一切出于生存目的的限制,人还原到感知体的角色。出于感知愉悦的目的,一切的禁忌都被打破,生活秩序全部重建。人就是纯粹的感知体,这之上再不添加任何其他的义务与责任。人的基本义务就是获得感知和付出感知,与感知愉悦不符的行为被彻底摈弃,一切有形的制度、管理、策略以及方法都被抛弃,个人直接与社会衔接,人除了是社会的一员,再无其他特别的身份,除了工作分工,人再无其他角色。一切社会角色、生活角色以及家庭角色全部取缔,人全部成为同一身份和同一角色——社会一员。
因为感知生活无须其他因素和其他目的介入,人的行为简单化、人的目的明确化、人的存在公开化、人与人的关系明朗化,这样的生活形式还难以设计吗?去除了生活复杂混乱的个人目的,生活的运行既简单又清晰,人与人的关联既简单又清晰,我们的存在形态既简单又清晰。社会生活就是高效运转的感知现场,个人从社会得到一切,个人同时也为社会付出一切。而这种得到和付出并不是生命利益的衡量,感知行为地得到和付出意义彻底改变,人得到的同时就在付出,感知互动不再是利益的分割,人与人的交往不再是利益的交流与互换,人与人互为感知对象,也就是互相存在,你存在为我,我存在为你,互相之间不可分离。
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制度体现了感知社会的明显特征,人人都在感知社会中存在,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没有团体、没有组织、没有国家……没有一切形式的对人的分别甚至无需任何强制性管理,因为人与人之间再无差别,也就再无人管理人的体制。每个人不是靠高度的自觉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一切行为本来如此,只能如此,绝无其他的作为,其他的目的和其他的可能。这就是人类新生活的实质,至于生活的具体形式、具体内容和具体运行形态,还愁不能具体落实吗?(接下)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人性,有人性就有七情六欲,有自私自利,也有大公无私;有奢靡颓废,也有锐意进取……。你想象的姑且称之为“那家伙”肯定是剔除了人性的东西。“那家伙”叫什么,暂且不说,但肯定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