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不起,我不孝,我年轻的时候没照顾好您,没陪在您身边,现在连您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能满足......”
魁梧挺拔的王震将军在面对自己母亲去世时,不顾失态,放声大哭。
王震母亲生前最后一个愿望是什么呢?他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熟悉王震的人透露,一进王震家里,就可以看到他客厅正中间摆着的遗照,和遗照下方的骨灰盒。
照片中的老太太非常慈祥和蔼,和王震的长相非常相似,让人一眼就能认出,照片上的是王震的母亲。
一般来讲,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很少在房间里面一直摆着遗照和骨灰盒。
但是来拜访王震的人都非常理解,也不会多问什么,因为他们知道,王震这一生对母亲是有亏欠和遗憾的。
而王震开头的哭泣,实际上也与母亲遗照下的骨灰盒有关。
当年湖南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将领,王震也是其中之一,1908年王震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贫农家庭。
他的母亲,名叫董奇谱。
虽然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亏待王震,甚至送王震去读了私塾学习文化。
可是,由于家里实在困难,并且当时的农村,壮劳力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虽然母亲很想继续供他读书,但是遭到了祖父的反对。
于是14岁的王震被迫辍学,回家干起了农活。
但受到了文化启蒙的王震,并不甘心过这样的生活。
彼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慢慢的延展到了王震所在的小山村。
回到家的王震,踏踏实实当了两年农民,王震不仅吃苦耐劳,而且毫无怨言,深得家里人的喜爱。
然而,王震却始终在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他不想一辈子当农民。
王震的四叔父是一名商人,王震看着他赶着一辆独轮车,装了满满一车的家乡特产和货物,而回来的时候,总会掏出许多银元。
聪明的王震立刻想到了一条改善家里人生活的道路。
于是,16岁的他不辞而别,也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王震离家后,家里人非常担心,但在周边找了许久,都没能发现他的身影。
正当母亲绝望之时,四叔父拿着一条白手绢回到了家乡。
原来他没有走丢,而是和四叔一起去长沙卖东西了,怕父母不同意偷偷跑的,这条手绢就是他赚钱给母亲买的。
从此,王震在异乡踏上了谋生的道路。
他干过商人,也做过工人,从小当农民的经历,让他对旧社会的种种压迫非常不满。
于是他在长沙慢慢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开始向党组织一步一步靠近。
慢慢的,他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随后又参加了革命。
在革命斗争中,王震展现出了极具有天赋的指挥技巧,率领部队打了许多胜仗。
直到1929年,他率领部队转移经过浏阳时,才终于再次见到了母亲。
当时王震已经阔别家乡五年了,虽然才21岁,但是脸上却布满岁月和沧桑的痕迹,让母亲心疼痛哭。
虽然多年未见,但王震却不能待太久,他在家乡发展和补充了许多新的兵源,帮助乡亲们整治了许多欺压他们的地主和乡绅。
随着国民党的步步紧逼,王震也只能率队继续转移。
离开家乡的时候,王震的父亲也加入了队伍。
于是王震再次告别母亲,踏上了寥寥无期的征程。
临行前目前告诉他:“儿子,别担心我,你们好好打仗,为我们贫苦百姓打跑反动派。”
这一走,再见面已经是15年后了。
在这十五年里,王震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这让他痛苦不已。
他一直内疚自己没保护和照顾好父亲,同时他也很担心远在家乡的母亲,不知道她会不会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然而,王震来不及多想,因为敌人一直在背后紧紧追赶。
随后王震一路跟随着我红军转移的足迹,四处打游击战。
王震的战争天赋得到了锻炼和发挥,到抗战爆发的时候,他已经一步步从地方杂牌民兵部队的支队长成长为一名八路军旅长了。
并且,他指挥的战斗多次受到毛主席和朱德元帅的高度认可,甚至毛主席还亲自题字表扬他。
但是,这十五年他却始终没有回到家乡看一眼。
王震的母亲不知道家里来过多少批国民党特务和警察,她也只能东躲西藏。
有一次国民党特务把她抓住,对她严刑拷打,要求她说出王震的下落。
但无论国民党使用什么手段,王震的母亲都始终没有屈服,也没有透露半个字。
好在,在当地群众和游击队的帮助下,她才逃出魔窟。
直到抗战爆发后,国共再度合作,王震母亲才回到了家乡,结束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然而这些遭遇,她没有跟王震提起过,因为他不想让王震分心。
1945年,王震率领部队突破敌军的封锁线,开展战略转移。
经过湖南浏阳时,他终于又见到了母亲。
此时的母亲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容貌,变得面黄肌瘦,而王震也已经是一名禁受战火考验的成熟的军官了。
然而,虽然十几年没见,但王震还是有任务在身,打个照面又只能转移。
他还把部队的许多伤病员托福给了母亲。
母亲安慰他:“没事,儿子,你是大英雄,你别管我,你好好打仗!”
这一去,又是好几年。
好在,王震一路出生入死,虽有负伤,但最终还是等来了革命的胜利。
1949年,他率领部队支取大西北,进军新疆,促进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而他也担负起了戍边的职责,被任命为新疆分局第一书记。
虽然工作依然很繁忙,但他总归能抽出时间跟母亲团聚了。
于是,王震终于把母亲接到了新疆。
可是,由于母亲在湖南生活惯了,在新疆非常不习惯。
所以他们没团聚多久,母亲又回到了家乡,由王震的三弟照顾。
考虑到母亲可能确实不习惯新疆的生活,他就没有再挽留,而是委托三弟务必照顾好母亲,他每个月会寄钱给母亲。
然而,三弟的心里却打着其他的算盘。
原来,王震的三第王余美也是过惯了穷日子的人,眼看自己的哥哥发达了,如今当了大官,自己的生活也会有所改善。
然而,三弟并不懂共产党的干部,我们的干部是区别于国民党的,不会像国民党一样任人唯亲,搞贪污腐败。
所以,他家里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
这让三弟心里非常不平衡,眼看自己的哥哥也没有主动想“表示”的意思,他便主动开了口,想要在老家修一个王家大院。
其实,修王家大院,不仅满足了三弟的虚荣心,也能够让母亲过上好的生活。
三弟提这个要求并不突然,因为王震的老家已经年久失修,显得非常破败,这与王震的身份似乎不太相符。
面对这一要求,王震严厉的驳斥了回去,把三弟狠狠批评了一通:
“你把我们共产党的官当成什么了?你以后不准再提这样的要求。”
但考虑到母亲的居住需求,他还是同意三弟用自己寄回家的余钱对房屋进行修缮。
三弟挨了王震的一顿训,心想我不修王家大院,我把房子修好一点总行吧!
于是,三弟把王震寄回来的余钱修了崭新的两间屋子,虽然没有“王家大院”那么气派,但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相比,还是非常显眼。
王震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这显然与王震对自身的要求不符。
于是王震立刻给家乡的政府联系:“以后,我寄给家母的余钱,都交给家乡政府统一收支,不得让我亲戚擅自挪用!”
虽然王震内心觉得愧对母亲,他也很想给母亲最好的条件,但是奈何自己是党的干部。
如果所有党员干部,都想着自己的私利,想着给自己的家人最好的条件,那还不乱了套了!那我们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此后,三弟再也没能挪用他寄给母亲的生活费。
母亲看在眼里,也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让王震别担心她,好好工作和生活!
1970年,王震到江西劳动,这个时候母亲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了,王震就把她接到身边照顾饮食起居。
然而,母子俩团聚的日子还没过多久,王震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当时县委派人来问丧事的规格,而母亲希望死后能够被土葬,入土为安。
但是当时我们党规定党员干部的家属必须火化,要起带头作用。
正当当地县政府人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王震强忍悲痛说:
“我是党员干部,就按照党章和国法的要求办!”
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王震在悲痛欲绝的同时又非常内疚。
自古忠孝难两全,王震的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同时,我们也要铭记这些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革命家们,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