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自幼被寄予厚望。他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山有扶苏”一句,寓意枝叶繁茂,象征未来可期。扶苏为人宽厚仁德,颇有政治远见,却因直言劝谏触怒父亲,最终未能登上皇位,反而成为宫廷权谋的牺牲品。他的悲剧人生,折射出大秦帝国权力争夺的残酷真相。
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一场“坑儒”事件成为父子矛盾的导火索。当时,两名术士侯生、卢生私下议论秦始皇暴政后逃亡,秦始皇一怒之下将咸阳城内四百六十余名术士活埋。扶苏深知此举可能动摇民心,上书劝谏:“天下初定,边民未附,儒生效法孔子之言,若以严刑处置,恐天下不安。”这番谏言却激怒了秦始皇,他当即下令将扶苏贬至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这一决定看似惩罚,实则是秦始皇对继承人的考验——边关历练既能培养扶苏的军事才能,也能让他积累威望。然而,谁也未料到,这场“流放”竟成了扶苏命运的转折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重。临终前,他写下遗诏命扶苏“回咸阳主持丧礼并继位”,并将军权移交蒙恬。但遗诏尚未送出,秦始皇便在沙丘驾崩。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为保权势,联合秦始皇幼子胡亥,密谋篡改遗诏。他们一面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一面假传圣旨斥责扶苏“不忠不孝”,命其自尽。当使者携假诏书抵达上郡时,扶苏悲愤交加,欲当场自刎。蒙恬极力劝阻:“陛下在外未立太子,你我统率三十万大军戍边,责任重大!仅凭一纸诏书便自尽,岂非中了奸计?”但扶苏含泪回答:“父命子死,何需再问?”最终拔剑自尽,年仅三十余岁。蒙恬虽坚持要求复核诏书,仍被囚禁,后被迫服毒身亡。
扶苏之死引发连锁反应。胡亥登基后暴虐无道,加速秦朝灭亡。仅一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便以“拥立扶苏”为旗号。陈胜直言:“秦二世不当立,当立者公子扶苏!百姓闻其贤,却不知其死。”这番号召迅速赢得民心,起义军势如破竹。扶苏的贤名甚至成为反抗暴秦的精神象征,可见其影响力远超生前。
历史学者常感叹:若扶苏继位,秦朝命运或未可知。他主张宽仁治国,与蒙恬联手可稳固边防,或许能缓和严刑峻法引发的社会矛盾。然而,赵高与李斯的权欲,胡亥的懦弱贪婪,以及秦始皇晚年的多疑,共同将这位贤明公子推向了深渊。扶苏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陨落,更折射出权力更迭中理想主义者的脆弱——即便胸怀天下,也难敌诡谲人心。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