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里面,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都是有农民工来完成,所以农民工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工种,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在一些大城市里面,农民工却总是被忽略的一群人,而且也是福利相对比较少的。大多数农民工在工地干活,或者是做一些零工,反正都比较辛苦,而且大多都是很脏很累的活。
那么为什么现在在城市里面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呢?即使有些工地开的工资非常高,依然没有什么人愿意做呢?
第一、被恶意拖欠工资过。我相信在工地干活的农民工,可能很多都有被拖欠工资的现象,甚至有些人的工资要都要不回来。不是开发商拖欠,就是包工头私吞,最终受伤害的是农民工。所以很多在工地上的农民工是非常难的,一年到头累死干活,到最后居然工资都拿不到。因此如果半年甚至一年才发工资的话,农民工大多数现在都不会去,就是怕拖欠不给。
第二、没有保障。虽然说现在很多农民工也会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工地干活比较危险,很容易发生事故,农民工一般没有缴纳社保,也没有五险一金,基本上是能干得动就干,干不动只能失业,还得当心受伤。所以农民工也就越来越少,加上很多农民工年龄大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干,最后导致农民工人越来越少,当然招工难。
第三、收入不稳定。因为在工地上干活,除非是大型工程,那么一整年都有事干,如果是一些小工程,干完了可能就没了,有些甚至干一个月停一个月,收入及其不稳定,因此干的人也少了。加上外面生活压力大,待下去没什么意思,都回老家了。
第四、亲戚招聘制
现在有些搞工程的老板,都在屯得里招农民工,因为毕竟是一个屯子的,还是有亲戚关系,有的时候面子过不去,老板出的高工资,有的就去工作,有的农民工就不愿意去,因为熟人不好办事,讲价钱也不好讲,如果说给3500,给你开2800,你也说不出什么来,毕竟是有关系的,所以亲友招聘,一般的农民工都不愿意去,还有还得多干活,挣的比别人少,有的时候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毕竟都是亲套亲的关系吗?
基建行业承担着大部分劳动力,但劳动力趋于老龄化,年轻人不愿意干,所以一味的要求农民工出力,却不解决基建的运行模式,实在难以继续,应该采取适应年轻人的劳力作息方式,工地工作制度,工作方式,应该进一步改进。
盖房子的买不起房,不知道是土地贵,还是工资低,还是利润高。农民工伤,保依旧没有啥军事支出。工资制度完全没有长进。
更重要的所有人喊着人工成本高,要是真高也行啊,明明基建中劳动力成本占的比重最低。所以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收入物价不对等,以人为本的经济根本没有落实,无论从事什么生产都应该梳理新的观念,随着时代发展。
社会医疗,教育,公共资源一味要求的增高,却不如增加人均收入,教育人们安全意识,科普生活知识,形成良性的健康环保靠平日良好生活习惯。而不是一味依靠高强度工作,高收入,高保障,然后高物价,高医疗,等等相互抵消式的经济模式。
其实,如果用人单位能够多为农民工着想,多一点福利,少一点套路;多一点培训,少一点处罚;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歧视,那么怎么可能会出现所谓的“用工荒”现象,承诺的再好,工资再高,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又有何意义?大家觉得呢?
以上仅是小编个人建议,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