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在“知乎”中的情感传播反思,滋生了个人主义情绪

陈奥奇观 2023-05-09 10:10:44

对某站而言,《后浪》视频是为“五四青年节”而制作的献礼性短视频,更是某站“破圈”贴合广大青年群体的一次尝试。

事实上,不仅仅是《后浪》,某站还推出了《入海》、《喜相逢》之类的视频,这些视频的共同点就在于有着十分明确和针对性的用户群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某站已经不满足于本身的动漫、游戏等内容,开始尝试涉足其他领域。

面向各类人群所制作的视频便是其尝试“破圈”的方式,但很明显失败了。

对《后浪》视频而言,其代表的不单单是某站这个领域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代表了官方的价值观。

在该视频播出后不久,官方也播放了一部“剪辑”版的《后浪》,在该视频中对B站的某些元素进行了删减和修改,以一种较为全新的面貌进行了播放。

可以说,某站版视频的“失利”,使得官方版的《后浪》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滑铁卢”。

“年轻化”是轴心,得年轻人得天下,得草根者得天下。

58对B站和官方来说,他们试图通过《后浪》视频贴近当下年轻人,打入年轻人内部。

但对他们而言,其实并没有搞懂当下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以及网络偏好究竟是什么。

没有在视频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才是广大青年对该视频的“争议”之处。

可以说,《后浪》视频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它展现了中国当代青年身上积极、阳光、充满选择和朝气的一面,展现了中国的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展现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它的“争议点”在于,企图通过视频中的“少数青年”来代表当下中国全部的青年群体。

要知道中国的青年群体何止千万,这么庞大的一个“量级”绝不是视频中简简单单的数十个人能够代表的。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视频的出发点绝对是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

它也代表了正向的价值观,试图激励当下的青年群体去选择、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可惜整个青年群体太过庞大,部分青年人在视频中体会到的只有满满的“优越感”和”“说教感”。

可以说这个视频并没有受到所有青年人的共鸣和理解,由此引发当代年轻人的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国家层面上讲指的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国家结构。

从个体视角出发,个人主义聚焦于个体本身的一些选择,集体主义则偏向于个人服从于集体和团队的利益。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个人主义思潮以更加普遍的形式成为现代社会很大一部分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生命样态。

而《后浪》视频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且相互对立的情绪,这种情况与当下网络时代个人主义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大众化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部分用户陷入了消极的个体主义怪圈中,在将自己的状况与视频中进行对比后,并未得出相应的共鸣感,反而激发了一定程度的否定和对立。

自我失调概念是由学者罗杰斯提出,它是关于人格理论的学术用语。

指的是当个体知觉到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产生分歧时所体验到的紧张与内部心理混乱的状态。

60而与《后浪》这一视频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用户的自我失调其实就是个体生活与视频生活所产生的割裂感所导致的。

事实上个人主义的消极方面确实很衍生出此种问题。

当它与利己主义等极端思潮融合后,便会演变成追求个人荣誉和物质享受,而在追求不到或者不能满足自身欲望时便会变得消极避世。

可以说《后浪》视频的情感符号被部分群体割裂成相对立的两部分,一些人在视频中看到的是国家富强、科技繁荣、文化兴盛。

而另一些青年群体则是看到了自己与视频生活的差距、自己生活的无可奈何,从而开始变得消极、悲观、自怨自艾。

事实上,情感性内容的存在会使得传播效果呈现出几何性的增长。

据一份纽约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每当传播内容中出现一个“情感性”的词语,会使得这个传播内容的传播率提高20%。

这种现象警示着我们必须对各种情感性内容提高警惕。

而在当下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充斥着各类情绪化的信息,如果我们任由这种状况肆意蔓延,则会一步一步地在平台内部形成对抗性的情感,慢慢扭曲真实性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导致更大的舆论反响和冲突。

可以说,当该视频立足情感进行传播时,便有可能导致这种后果。

一个社会能够健康发展,与公民的理性交流密不可分。

而当沉浸在《后浪》话题区时,总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情绪化的信息环境所影响,导致个体温和、理性的态度开始崩溃,从而引发各种对抗性、极端性的言论出现。

当一些负面、对抗性的情绪达到汇聚后,会导致知乎平台“不自主”地开始朝着对抗、愤怒的方向前进,用户们开始越来越习惯于发泄负面、对抗性的情感,各种各样的噪音频发,引发舆论热议和舆论冲突。

不管如何,《后浪》视频确实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也掀起了一场较大的“情感舆论”,某站想要借此吸引关注和流量的目的也达到了。

尽管有些群体和意见是”愤怒“的、充满着对抗性的。

但是愤怒也是一种产品、一种关注,不是吗?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针对当下青年的情感传播,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团体,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传播措施才会更有效果?

究竟应当如何塑造青年群体共同的情感记忆,打通传播者与受众的情感连接,达到深度共鸣?

0 阅读:17

陈奥奇观

简介:每日更新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