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要除掉韩信?功高震主只是借口,萧何四个字道出真实原因

绍辉说过去 2025-02-07 08:49:0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在韩信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韩信败就败在他的性格,韩信是个军事鬼才,却也是个政治小白。

他确实有着敏锐的战场嗅觉,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他却看不透人心的多变,有一身本领,却在政治的迷宫里迷失了方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两次向刘邦讨封。

在刘邦急需支援的关键时刻,韩信不是想着雪中送炭,巩固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式地讨价还价,索要齐王楚王的封号。

这种“拎不清”的操作,不仅让刘邦对他心怀不满,更让那些等着抓他小辫子的人找到了机会,他甚至还天真地相信,刘邦承诺的“五不死”,这堪称古代政治圈最大的笑话。

在权力斗争当中,口头承诺的价值甚至不如一张废纸,更别提什么“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子,没有杀他的刀”这种儿戏的约定。

韩信太天真,结果还是被处死了,但最终的赢家,注定只有一个,韩信生逢乱世,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刘邦觉得韩信就像是手里的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响,他的军事才能虽然无人能及,但功高盖主,对刘邦来说也是威胁。

这种矛盾的心理,也是贯穿了刘邦和韩信的整个关系史,荥阳发生的故事,就已经让刘邦对韩信的信任开始有了点裂痕。

韩信的迟援和讨封,让刘邦感觉自己被“拿捏”了,表面上虽然答应了韩信的请求,但内心深处,不满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垓下之战后,刘邦对待韩信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刘邦的心态转变,也预示着韩信悲剧的结局。

刘邦先是把韩信的齐王地位降低成楚王,后来又把他贬为淮阴侯,一步步减少他的权力,最后完全除掉了韩信,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刘邦对待韩信,就是有用的时候,给他高薪厚禄委以重任,没用的时候,就找个理由辞退,甚至“优化”掉,在权力面前,什么兄弟情全是空谈。

吕后,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刘氏江山的稳固,她视韩信为眼中钉,肉中刺。

她看穿了韩信是个隐患,也清楚刘邦对他心存顾虑,所以开始策划,慢慢地把韩信推向绝境,萧何,曾经是韩信的伯乐,将他推荐给刘邦,改变了他的一生。

然而,在政治的风波中,萧何最终还是选择了自保,他卷入了暗杀韩信的密谋,亲手把昔日的挚友推向了死刑的境地。

韩信被引到长乐宫,结果不幸遇害,他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刘邦如此忠诚,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他更没有想到,背叛自己的,竟然是曾经的恩人萧何。

韩信他凭借出色的军事天赋,协助刘邦创建了汉朝,被后人尊称为“兵仙”,这位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最终却因“谋反”罪名被杀,让人不禁感慨万分,他的离世,不只是个人的不幸,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悲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