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剧版的父母爱情,原著当中的子女是这样评价他们父母之间的爱情:
我怎么看,怎么觉得他俩不般配。我就想,这月下老人也有办糊涂事的时候。
写父母的爱情,是天底下最最不明智的举动了。但我实在太想写他们了,到了想起他们手就痒痒的地步。
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和打算讲给我的大姐听,大姐用那么一种眼神看了我半天,又思忖了半天,问我,你没病吧?
我也想了半天,确认我没病。于是,我就铺开稿纸,蘸足墨水,大张旗鼓地写我老爹和老娘的爱情——如果婚姻也算爱情的话。
但在看完十遍《父母爱情》之后,我反倒觉得原著更符合时代背景。
那是老一辈的爱情,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那个年代,多的是男人外出打拼,女人在农村留守,照顾公婆,洗衣做饭。
这样的婚姻,一过就是一辈子。
人们并没有对爱情有过过多的奢望,一旦踏入婚姻,不管是好是坏,就认定了这个人。
江德福是一个特例,外出五年没有音讯,张桂兰在家和他的哥哥有了私情,他坚决的放弃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转头娶了城市有文化的资本家小姐安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他的妹妹江德华也被他接到了城里,近乎脱胎换骨,最后嫁给了老丁开启幸福的一生。
而他也扭转了自己这个农村大老粗的命运,和江德福一样的男人还有很多。
他和安杰生育三子两女,但却是有性无爱,各有所图,纠缠一生之后才发现,爱情的真谛。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写出了当时很多农村小伙的心声。
即使放到现在,很多农村父母也会觉得儿子娶了城里媳妇,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然,江德福父母早已经不在,但娶了安杰对他来说,是他一生做的最明智的选择,至少让老丁羡慕了一辈子。
江德福从来没有对安杰说过“我爱你”,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来说,他从来都不知道爱是什么。
和老丁一样,他只是想要娶一个漂亮、有文化,和自己匹配的女人。
江德福并不在意爱情,他只是想要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和父母老一辈的想法一样,他不觉得婚姻里一定要有爱,但娶了媳妇就要对媳妇好。
但事实上呢,这个人是不是安杰都没有关系,安杰是他的妻子,但这个人可以不是安杰。
他如果真的爱安杰这个人,就不会在安杰坚决反对江德华来城里的时候,一声不吭的就把江德华接了过来。
江德福为什么一定要把江德华从农村接出来,明明当时孙妈可以把他们照顾的很好。
很明显,他想要让江德华过上好日子。
江德华来到安杰家以后,兄妹两个的嘴里都出现过一个词汇就是“享福”。
哥哥对妹妹说把她接到城里,是为了让她享享福,而妹妹觉得嫂子这样的家事,就是在享自己哥哥的福。
他们的家庭观念很重,这个时候的江德福,只能说很有责任心,但对安杰的爱,却不够。
他把安杰看得和江德华一样,他们都是自己的家人,自己就应该对她们好。
所以当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才会扮演一个和稀泥的角色,但事实上,和稀泥本质上并非一种善。
不管谁对谁错,只要能平息两个人之间的战火,只要一家和睦,那就皆大欢喜。
江德福享受娶了安杰带给他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安杰眼界格局对他提供的帮助。
可安杰嫁给江德福,图什么呢?
第一次相亲的时候,江德福坐公共汽车过了站。
安杰一听就不乐意了。心想:这不是笨蛋一个吗?在这个城市里,除了乡下人恋着公共汽车,谁还会过站不下车?
从始至终,安杰都觉得江德福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他配不上自己。
她除了反感父亲坐公共汽车坐过了头的呆板不机灵外,还明察秋毫地发现了父亲手指甲缝里藏着许多污垢。
她回到家对她的姐姐诽谤我的父亲说,看那乡巴佬样儿,还插着杆钢笔。听他说话我敢肯定他认的字不上一百个,那英雄牌钢笔插在他口袋里简直糟蹋了!
可是,对于一个资本家家庭来说,能和江德福这样身份的人攀亲,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安杰最终还是万般委屈的嫁给了江德福。
她对婚后丰厚的物质生活和安逸的日子基本上是满意的,享受军官太太这个称呼带给她的虚荣感。
上了海岛以后,人们在注目着江德福的同时,把余光扫射到安杰身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种注目支撑着安杰的精神。
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借着月光看着躺在自己身边的这个打着坦率的呼噜的男人,在心里安慰自己:我还图什么呢?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精神上的快慰吗?
我还图什么呢?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精神上的快慰吗?
这就是安杰对于这段婚姻的理解,她对江德福无爱,却又享受着他的身份带给她的美好。
就像江昌义原著中说的一句话,他们看不起农村大老粗,可一旦这些男人出人头地了,他们又一窝蜂的把他们抢走。
我想,无爱婚姻,就应该皆有所图,不然靠什么撑过岁月漫长。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想写父母爱情的初衷,也是他们对父母爱情最真实的理解。
北大学者王海洋接着这样探讨说:你的父亲江德福跟你的母亲安杰从他们结婚那天起,就开始了相向而行的漫长的、艰苦的长途跋涉。
他们各自向对方走去,各自向对方靠拢,他们走啊走啊,越走越近越走越近,眼看着就要胜利会师了,却来了个倒霉的擦肩而过。
这样,你的乡下父亲秦得福走上了城市的柏油马路,而你的城市母亲安杰却走进了乡下的田间小道。
那个年代,没有爱情的婚姻太多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生儿育女。
就像作者说的,数量有时候什么也不能说明,只是一次次行为的重复罢了。
江德福和安杰最初并非带着爱情的憧憬步入婚姻,但只要选择了,便是认准对方,一生一世。
结婚就要生子,和爱情无关。
毕竟那个时候的性和爱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就像江德华几十年都没发现自己没有和丈夫圆房的事实一样。
没有爱情,他们也可以例行公事,生儿育女。
可是,在几十年的朝夕相处中,江德福和安杰都在潜移默化的朝着对方的性格转化。
这是他们对婚姻的妥协,但也是真正的父母爱情,没有一见钟情,也没有轰轰烈烈。
但,他们对婚姻的忠诚和信念,让他们相扶相持着走了很久,产生了依赖和爱情。
我一直觉得,婚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爱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再伟大的爱情,也会在生活的鸡零狗碎中磨平棱角。
我们应该做的是相扶相持,坚守一生,不要轻言说爱,也不要轻言说不爱。
江德福到死也没有对安杰说出的那句“我爱你”,才是最感人至深的父母爱情。
你真看了十遍吗?江德福为了娶安杰放弃了前途,这不是爱情?只是为了拱城里的白菜?那个年代太特殊了,不同于现在只认钱,安杰家虽然有钱但是身份太差了,你居然把他俩的感情定义为有性无爱,真的是呵呵
出于对婚姻的忠诚,而非处于爱情。
人的各种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能持续,本质上就是交易,各有所图,就算是图感情,那也是有所图,无所图了,就持续不下去了。
所有的爱情都是建立在物质之上,各取所需,很正常啊
普通人的婚姻到什么时候都是这个样子。
是不是我们看的电视剧跟原著小说有些不一样,电视剧里确实是爱情啊,他们只不过没有说出来我爱你而已,可是现代社会随便就说出口的我爱你,真的就是爱情吗?
每个人的爱情都不一样,界定爱情激情和亲情的标准太难
怎么会无爱?对老婆那么好,那么宠,那么尊重,甚至对老婆家人都非常用心,脑子有问题
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