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婚”夫妻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实在太扎心了

来科点谱 2025-03-28 14:18:06

在上海,结婚的成本有多高?房子、车子、彩礼、酒席……

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

高昂的结婚成本,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为了应付父母的催促,为了完成人生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一种新的结婚模式——“干婚”。

没有婚礼,没有宴席,更没有甜蜜的爱情,只有一张冷冰冰的结婚证,将两个陌生人捆绑在一起。

这种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无奈选择,究竟是解脱还是枷锁?曾经象征着爱情与承诺的婚姻,如今为何变了味儿?

“干婚”现象的兴起

婚姻这玩意儿,以前在咱眼里,神圣着呢。

俩人拜个天地,办个酒席,亲戚朋友热热闹闹地聚一块儿,祝福新人白头偕老,多喜庆!

可现在,世道变了,这婚姻啊,也跟着变了味儿。

“干婚”这词儿,您听过没?

就跟俩陌生人合租似的,领个证搭伙过日子,没婚礼,没宴席,更别提啥祝福了,就剩一张冷冰冰的结婚证在那儿摆着。

这好好的婚姻,咋就成了这副模样?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干婚”啊,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现在的年轻人日子过得不容易,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每天公司、家里两点一线,回到家倒头就睡,连自己都顾不上,更别提谈恋爱了。

感情这回事儿,本来就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可现实摆在眼前,谁还有心思慢慢培养感情?

再说,结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房子、车子、彩礼、婚宴,哪一样不要钱?

就拿买房来说,在大城市,首付就能掏空普通白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蓄,要是再来一场体面的婚礼,没个几十万根本下不来。

父母催婚催得紧,现实压力又大,“干婚”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所谓“干婚”,就是两个人没有感情基础,甚至没怎么深入了解,就为了结婚而结婚,像两条平行线硬被一纸婚书绑在一起。

特别是在上海这种大城市,“干婚”现象越来越普遍。

有些人甚至吃顿饭就能决定结婚,第二天直接去民政局领证,省事儿还省钱。

婚后各过各的,经济AA,生活互不干涉,跟合租的室友没两样。

这种婚姻,说是搭伙过日子,其实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其实,“干婚”这事儿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古代就有,那个时候叫“乾婚”。

听着挺正式,说是象征友谊合作关系,可归根结底,就是个挂名婚姻,夫妻名分有了,感情却空空如也。

现在的“干婚”跟古代的“乾婚”也差不多,有些人结婚当天可能才第一次见面,婚后各过各的,基本没有感情交流,成了一种搭伙过日子的模式。

更让人唏嘘的是,不光是那些没有感情基础的夫妻会变成“干婚”,就连曾经恩爱的两口子,也可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磨砺中,慢慢演变成这样。

这倒不是说现代人感情变淡了,而是物质压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待,思想在进步,可现实却没能跟上脚步。

就拿老张和老刘来说,他们就是一对典型的“干婚”夫妻。

俩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家境不错,工作也稳定,没房贷压力,生活看着挺体面。

可这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工作压力大,孩子教育问题多,鸡毛蒜皮的家务事一桩接一桩,曾经的甜蜜被一点点消磨干净。

吵架、冷战成了家常便饭,偶尔和好,也不过是短暂的喘息,填不平日益扩大的裂痕。

孩子的到来,本该是家庭的新起点,可对他们来说,却成了矛盾的导火索。

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为了在上海买学区房,他们拼命工作,背上更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们透不过气。

时间久了,他们甚至开始怀疑,当初结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爱情?还是只是找个人一起承担生活的重担?

老张后来失业了,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上海,去外地打工。

为了养家糊口,夫妻俩被迫分隔两地,生活变成了微信视频通话和短短的消息互动。

刚开始,视频里还能勉强说些生活琐事,可时间久了,连这点话题也逐渐枯竭,最后的对话更像例行公事,沉默和无言的气氛日益浓重,仿佛两个人早已陌生。

即使见面,话题也总围绕着孩子,像两个合作伙伴而非曾经的夫妻。

他们曾考虑过离婚,可因为孩子、父母的期望,还有彼此的事业与经济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维持这段已经名存实亡的婚姻。

说是夫妻,不如说是合作者。

生活费AA,房贷AA,甚至家务事都开始按着清单分工,仿佛合同上的条款。

像老张和老刘这样的夫妻,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中并不稀罕。

甚至有数据表明,上海的“干婚”夫妻比例已经达到了5%,这个数字令人不禁深思:这是时代进步的象征,还是婚姻关系的悲哀?

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婚姻最初的意义,只剩下为了生计和责任而维持的表面关系?

“干婚”的蔓延,深刻揭示了现代婚姻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经济压力、生活琐事、沟通不畅、价值观差异……

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原本纯粹的爱情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变了味,婚姻也变成了一具空壳,失去了最初的激情和温暖。

“干婚”这一现象,其实并不算新鲜。

十多年前,它还是个别现象,主要发生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那时,许多年轻人抱着一种“先结婚再说”的心态,甚至没有感情基础。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逐渐蔓延,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在一线城市,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生活方式。

这种趋势的蔓延,的确让人感到担忧。

“干婚”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个人因素,现代社会的压力,成为了“干婚”滋生的温床。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日益沉重的工作压力,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常态。

所谓的“996”工作制、“内卷”、“躺平”等现象,不仅让年轻人的身体和心理承受极大压力,也让他们没有时间去经营婚姻和爱情。

夫妻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积压的矛盾越来越大,感情逐渐消退,最终变得麻木,只能选择“干婚”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状态,勉强维持着表面上的平静。

孩子,往往是维系“干婚”关系的关键因素。

许多夫妻感情破裂,但一想到孩子,他们便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决心维持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父母常常认为,单亲家庭可能对孩子不好,而“干婚”至少能够提供一个看似完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

但这种想法真的是对的吗?孩子真能在一个没有爱与温暖的“干婚”家庭里健康成长吗?

“干婚”家庭表面上的完整,掩盖不了内在的裂痕。

夫妻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的支持,感情越来越疏远,这种冷漠和矛盾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往往比单亲家庭带来的伤害更大。

孩子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看着父母冷漠相对,内心难免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可能产生对婚姻的恐惧和不信任。

这种早期的不良情感体验,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情感发展甚至婚姻观。

有的孩子为了弥补父母之间的情感空缺,过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他们在本该享受童年和无忧无虑的时光时,却早早地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负担。

这不仅会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甚至还可能导致他们对爱情和家庭的认知扭曲。

试想,一个孩子在没有爱和支持的家庭中成长,又怎么能在未来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

所谓“完整”的家庭,如果建立在牺牲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真的值得吗?

对于“干婚”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只领证的形婚族:一边渴望安全,一边制造危险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