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杨紫领衔主演的两部古装剧《国色芳华》与《家业》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意外掀起了一场关于"女性题材剧内核"的讨论。一边是绝境求生的孤勇牡丹,一边是墨香世家的传承使命,看似都是大女主戏码,却指向了完全不同的命题——当女性不再只是为情爱挣扎,当她们的故事开始承载更重的时代砝码,我们终于等来了真正"立得住"的女性角色。

《国色芳华》的何惟芳,是当下观众最熟悉也最心疼的"孤女"模板。
嫁入高门却被夫家磋磨,逃回娘家却发现无处容身——她的故事从"被抛弃"开始。在传统礼教的重压下,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选择了一条荆棘路:以牡丹为剑,劈开命运的困局。

但这部剧的突破恰恰在此:牡丹不是浪漫的陪衬,而是染着血气的生存工具。
她培植名品牡丹,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在男权社会里挣一口饭吃;她结交贵人、开拓商路,不是为了复仇打脸,而是为了在乱世中建一座能遮风挡雨的屋檐。剧中有一幕令人心惊:何惟芳跪在暴雨中的牡丹园,十指抠进泥土,嘶吼着"就算天要亡我,我也要从阎王手里抢命!"。这一刻,"活着"的呐喊震碎了古装剧里常见的闺阁脂粉气。

更难得的是,编剧没有让主角沦为开挂的"爽文女主"。何惟芳每一次进阶都伴随着剜心之痛:牡丹被毁时的绝望、挚友背叛时的踉跄、错失挚爱时的枯坐天明……编剧用近乎残忍的笔触告诉我们:旧时代女性的觉醒,从来不是金手指的馈赠,而是用血肉在镣铐上磨出的火花。何惟芳说:“我不愿做起伏皆由人牵动的纸鸢,我要做飞鸟,无论多难,随心而活。”

如果说《国色芳华》是向死而生的个人史诗,那么《家业》则把镜头拉向了更宏大的命题——当家族使命压在女子肩头,当千年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一个人的选择如何牵动时代脉搏?

出身制墨世家的李祯,从出生就带着"传承人"的烙印。在曝光的片花中,少女时期的她躲在祠堂门后,看着父辈们为守护"李墨"秘方以命相搏;长大后接过墨锭的她,在动荡时局中既要抵御外敌的商业倾轧,又要面对族内"女子不得执掌家业"的攻讦。一个镜头意味深长:她将断成两截的祖传墨模用金箔修补,旁白响起:"断的不是模子,是李氏子孙的脊梁。"

这或许正是《家业》的野心——它要探讨的不仅是女性成长,更是一个民族如何守护文明火种。在曝光的工匠群像戏里,有坚持古法的守旧派,有主张改良的革新派,还有在战火中冒死转移技艺典籍的年轻人。李祯在家族祠堂的牌位前焚香起誓时,镜头扫过"李氏制墨七代传承"的字样,弹幕刷满"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从《国色芳华》到《家业》,我们能看到女性叙事珍贵的进化轨迹:
1. 从"小情小爱"到"大时代切片"
何惟芳的牡丹和李祯的墨锭,本质上都是时代困局的缩影。前者折射出封建经济对女性的绞杀,后者则映照着手工业文明在工业革命浪潮中的存亡之战——当道具不再只是爱情信物,而成为撬动时代齿轮的支点,女性角色才能真正扎根于历史土壤。

2. 从"反抗者"到"建构者"
何惟芳的故事终结于"我活下来了"的悲怆,而李祯的征程指向"我要让李氏墨香永存"的担当。这像极了现实中的女性觉醒:我们不仅需要打破枷锁的勇气,更需要重建秩序的智慧。剧中李祯改良松烟墨配方时,特意保留了祖传的桐油添加法,弹幕里一句"革新不是忘本,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被点赞过万。

3. 从"孤胆英雄"到"薪火相传"
值得玩味的是两部剧的结局暗示:《国色芳华》的何惟芳在夕阳中独自走向商队,而《家业》的李祯身后站着老中青三代匠人。前者是个人主义的胜利,后者是文明传承的接棒——这何尝不是对当下社会的隐喻?女性力量既需要单打独斗的锋芒,也需要代际联结的韧性。

在古装剧扎堆贩卖甜宠、仙侠的当下,《家业》选择了一条更艰险的路:它要拍出墨锭里的乾坤,要让年轻人看见传统技艺背后的文明密码。从已曝光的制作特辑能看到剧组的"执拗":请来非遗传承人指导演员制墨手法,复原失传的"九蒸九晒"古法流程,甚至为不同年代的李氏墨设计了专属纹样。

这种"笨功夫"恰恰击中了观众的痛点。当李祯在剧中说出"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缺一色都成不了山水"时,有网友泪目评论:"我们缺失的文化敬畏心,被一部剧唤醒了。"
结语
《国色芳华》像一株从废墟里长出的牡丹,教会我们在绝境中野蛮生长;《家业》则如一块历久弥新的墨锭,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值得坚守。当影视剧终于不再把女性困在后宅,当她们的手可以紧握生存之刃、传承之炬,或许我们终于能对中国式大女主说一句:你本应如此辽阔。
让我们期待《家业》首播,看墨香如何书写千年家国。
(文末互动:你更想看到"绝境逆袭"还是"文化传承"的故事?留言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