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北大的校长,一生有过无数经典作品。
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是文豪,是革命者,是当之无愧的学者,是文化先驱。
他的能力后人几乎无人能及,他拥有36个博士学位,是近代以来获得西方博士学位最多的中国人。
但是却有人评价,在他这个数量第一的背后,却是中国在滴血。
但同时他也是世人眼中的“渣男”,抽烟喝酒样样在行,甚至还会出入“窑子”这种场所。
文豪?渣男?36个博士学位?北大校长?
多个标签在身的他是如何做到的?为何说他的博士学位背后是中国在滴血?
抽烟喝酒逛窑子的北大校长提起高校校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学者,庄重严肃,但是他却打破了大家的认知。
他就是胡适,一个我们在课本中认识到的学者。
对于胡适的印象,或许很多人都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时,在这段历史中,胡适和一众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睿智学者,也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一面。
1981年,胡适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这样的家庭给胡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胡适的父亲是当时著名学士,胡适本可以在他的教导下,成人成才。
但是不幸的是,在胡适四岁那年,他突然撒手人寰,不幸离世,只剩下胡适和母亲。
对于胡适,母亲一直都是严格教育,作为学士的妻子,她知道知识对一个人未来有多重要。
几乎从胡适很小的时候开始,母亲就开始对让胡适接受私塾教育,虽然在很多人看来都为时过早,但是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适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1909时,突然发生的一件事,不仅改变了胡适当时的处境,也差点改变他的整个人生。
那个时候,胡适所在的中国新公学解散,这件事给胡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他一人在上海,感到特别的孤独,也是他第一次感到上海之大,大到他不知道该做什么,生活和精神都失去了依靠。
在他的日记中曾经这样记述“余自十月一日新中国公学沦亡以来,心绪灰冷,百无聊赖”。
据后人整理,当时的他正处于人生很艰难的一个时期,家里出现了变动,本来家产就不多,兄弟还要分家,母亲也因此病倒。
“前途茫茫,毫无把握”
这几乎是胡适当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几乎看不到自己生活的希望。
也是这个时候,几个朋友,走进了他的生活,胡适也开始了自己“最堕落”时光。
看戏、打牌、逛窑子成为了胡适消遣的主要方式,这样的生活让他逐渐沉沦。
他几乎每天都是跟着这些狐朋狗友一起昏天黑地,那段时间吃喝嫖赌,他几乎无所不为。
“我那几个月之中真是在昏天黑地里胡混, 有时候,整夜的打牌,有时候,连日的大醉”。
对于他和当时的“妓女”交往的情况,也有具体记录。
在记录中,友人邀请胡适去一个名为“花瑞英”的女子家里,说有事商量。
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借口,他不过是想让投胡适所好。
只因为胡适曾经对该女子有过赞美之词,友人便以为他对女子有意思,便想用这个借口成全胡适。
但是当时这样的事情也是分为消费等级的,像胡适那个时候的消费,只能算是中等消费,每次也就是打打牌,吃吃酒,有时候会一起看戏。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胡适最堕落的一段时间,多年后,每次回忆起这段时间,胡适都感到十分后悔。
后来在国外留学时,胡适屡屡为当时的行为感到羞耻,于是便开始提倡禁嫖。
后来,很多人都曾经邀请他去“逛窑子”,但是他却坚决的告诉友人,自己要严肃做人,认真的做番事业。
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36个博士学位背后:中国在滴血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获得博士学位都不是一件易事。
博士作为最高学位,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而在胡适身上,却有36个博士学位,他也是近代以来,我国获得最多西方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就算到如今,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清政府派遣学生去美留学,这让胡适看到了机会,他便开始着手准备,并且后来成功考上了康奈尔大学。
但是后来,他又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在这里,他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也是当时国内社会发生变化时期。
当时国内抗争严重,大多群众都渴望新思想,帝国主义那一套早已不适用于国家发展。
也是这个时候,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在《新青年》报刊上刊登了文章,对于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陈独秀的文章让胡适非常激动,逐渐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文章,并且提倡白话文,后来还提倡新诗。
对于当的社会而言,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文章让很多人深受鼓舞,也让很多青年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对于胡适的评价,历史上都是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是独善其身,在被派到国外的多年里,他只顾着自己的博士学位,接连拿下多个,但是对于国家没有贡献。
“美四年,除了为个人谋得27个博士学位,对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
当时的蒋介石就曾经这样评价胡适,“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
也有人说他在思想上偏向于外国思想,有一些行为在当时也备受争议。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历史中,胡适做出过突出贡献,给当时的社会也带来了很多重要影响。
结语如今网络发达,很多人通过以前的资料也可以看到这些已经逝去的人的很多事情。
可能用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过去做的事情,都会觉得很不能理解,甚至会觉得是颠覆认知。
但是,我们或许应该想到,当时的社会和如今不同,背景的差异也会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所以在评价一个人时,用好坏或许有些过于片面,我们更应当将他们放在背景中来看待。
逝者已逝,我们或许,更应当辩证的来看待他。
中国新闻网2009-02-09报道:胡适一生狎妓次数不算少:打牌吃花酒
百家杂评2023-11-22报道 :胡适“36个博士学位”:数量第一的背后,却是中国在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