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舒兰说书 2022-06-07 17:06:50

公元前705年,武曌正在酣睡,太子李显却带着兵甲冲入了寝宫,武曌抬眼望去,说道:“原来是你啊,事情办完了就赶紧回太子东宫去吧!”

面对母后的威仪,五十多岁的李显像极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不敢正面回答。

眼见事情陷入僵局,大臣恒彦范厉声说道:“太子恐怕不能回东宫了,当年先帝以爱子年幼为由将江山托辞给陛下,如今太子的岁数不小了,陛下是时候把皇位传给太子了。”

“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面对群臣逼宫,武曌并不慌乱,她看向恒彦范,说道:“是你啊,你忘了自己是怎么被提拔的了吗?你忘了自己的家族是如何得以显贵的了吗?”

恒彦范涨红了脸,慌忙退到人群中,不敢与武曌对话,武则天没有理会她,而是用目光缓缓扫过李显身后的大臣。

看到崔玄暐、张柬之、敬晖和袁恕己等几位大臣,不慌不忙地说:“你也在啊,还有你,你们一个都没有少……”

武曌挨个数过去,大臣们毛骨悚然,但是政变已经开始,如果停止,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还是狠心把武曌掌控了起来,杀掉了她最喜欢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

第二天,武曌被迫发布圣旨,命令太子李显监国,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李显终于再次穿上了龙袍。

这一年是神龙元年,所以这场政变又被称之为“神龙政变”。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前文中用得一直是武曌,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武则天的抗争。

武则天虽然是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但可悲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入宫之前,她的称呼是武氏,入宫之后,李世民觉得这个姑娘很好看,很有吸引力,所以叫她“媚娘”,以至于武昭仪、武才人,也都只是她的称号而已。

公元前689年,武则天的儿子李旦在做皇帝,武则天临朝称制,假借李旦之名下了圣旨:“朕宜以曌为名”。取“日月当空”之意。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迁居上阳宫,李显赐她称号“则天大圣皇帝”,所以武则天这个名字,实际上代表着武曌的失败。

李显复位以后,跟大臣们一起推翻了武则天在位时期推行的很多制度,把神都洛阳改成普通的东都,唐朝的宗庙被升为七室,武氏的宗庙被降为五室。

武则天编纂的《臣轨》被剔除出科考内容,在一次换成了老子的《道德经》,同时国教也从佛教更改为道教。

朝臣的官职名称、朝服的颜色样式、国家和军队的旗帜也全部更改回唐中宗时期的样子,武则天于689年创造的新字被废除,流放到南国边地的唐氏宗亲也被重新召回,恢复官职。

被来俊臣和他的同党残忍迫害致死的唐氏宗亲和大臣们也得以恢复名誉,并获得追封,被更改为恶姓的人,大多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总之,李显和他的大臣们努力将天下一切事宜恢复到公元684李显被废除之前的样子,抹除武周王朝的一切痕迹。

在李氏宗亲眼里,武周的历史就像一场噩梦,梦醒了,一切都消失了,生活还应该是原来的样子!

武则天被迫退位后,在上阳宫生活了十个月,在这人生中最后的十个月里,武则天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试图剪除推翻自己的大臣崔玄暐、张柬之、恒彦范、敬晖和袁恕之流。

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母亲,为了彰显孝道,李显率百官到观风殿问候武则天起居,从此以后,每十天去一次。

武则天这时候虽然年逾八十了,但是请示保养得非常好,“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

自从到了上阳宫,武则天还是不修边幅,披散头发,面容憔悴,因为她本就生了病,所以显得更加凄惨。

李显来到上阳宫,看到武则天如此衰老憔悴的样子,心里大恸:“旬日不见,母后怎么衰弱成这样了?”

武则天悲伤地说:“当年我听从狄仁杰的建议,把你接回神都,本来就准备把天下托付给你,但是崔玄暐、张柬之、恒彦范、敬晖和袁恕五贼,贪求从龙之功,让我们母子兵戎相见,把我赶到这里,我如何能不难过呢?”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狄仁杰,公元689年,突厥人侵略唐朝边境,武则天派狄仁杰率兵平乱,狄仁杰说我一个人招不来这么多兵,你要派个人来帮我。

武则天当时有意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于是武三思帮忙在乡野之间招兵买马,以此来树立威望,没想到武三思不堪大用,几个月招兵不足千人。

狄仁杰跟武则天建议,再拖下去就要贻误战机了,您能不能让庐陵王李显来帮帮忙。

武则天没有办法,就让李显回来,只见他振臂一挥,瞬间集结了五万人,狄仁杰带着这五万人就去打仗,赶跑了突厥人。

后来武则天琢磨着立储的事儿,找到狄仁杰商议,狄仁杰就用这件事儿来劝她,说老百姓还是爱戴李唐的,从武三思跟庐陵王两人招兵这件事就足以看出端倪了。

“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

说完这话,武则天心里是不太高兴的,上天和百姓都向往李唐,那么我武周算怎么回事儿,这不是摆明了说武则天名不正言不顺吗?

所以狄仁杰还有第二句话:陛下关心的是后人祭祀的事儿,你看哪个侄子会祭祀自己的姑姑啊?如果武三思上台,肯定要祭祀他的父母,你都进不了太庙,要是你儿子李显继位了,你还是太后,儿子祭祀母亲天经地义,不会有任何问题。

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就从这儿开始,武则天就打定了主意,把皇权还给李唐,迎立李显为太子。

所以狄仁杰对李显能够做皇帝的功劳是很大的,但是李显这个人不能处啊,听说狄仁杰总是在武则天面前说让他监国,内心对他十分鄙夷,认为狄仁杰是在刻意讨好自己。

《旧唐书·魏元忠传》:中宗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

言归正传,有了狄仁杰的前车之鉴,再加上武则天的一番话,李显从内心深处也把崔玄暐、张柬之、恒彦范、敬晖和袁恕这五个帮自己光复李唐的人给恨上了。

所以武则天刚把话说完,李显立刻磕头认错,痛哭流涕,武家后人也因此得以受到李显的庇护,武三思甚至还受到了重用,以至于后来能够跟李显的皇后韦皇后勾搭成奸,犯上作乱。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病逝,临终前留下了遗诏,去掉自己的“皇帝”称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要求与李治合葬。

这件事儿遭到了大臣们的阻拦,这中间有个“先后之分,贵贱之别”,皇帝的尊贵的,皇后就要差一些,如果是皇后先死,皇帝死后就可以打开陵寝住进去。

如果是皇帝先死,皇后去世后就不能打开陵寝惊扰皇帝,这不像话,不合规矩,所以群情激愤,坚决反对她进入乾陵。

但是李显力排众议,最终还是决定遵从母亲的遗愿,打开乾陵,将武则天葬了进去。

乾陵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个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同时武则天还搞了一个行为艺术,竖了一块儿大大的无字碑,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公元706年,在武三思和韦皇后的强烈建议下,李显将崔玄暐、张柬之、恒彦范、敬晖和袁恕全部贬黜到外地任职。

没过多久,张柬之和崔玄暐相继病死,恒彦范、敬晖和袁恕三人则被李显派人杀害,至此武则天终于大仇得报。

在此之后,故事更加精彩了,公元684年,李显刚做皇帝不久,就想要封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遭到了大臣裴炎的阻止。

李显怒不可遏,脱口而出:“我就是把天下送给韦家又怎么样,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侍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光宅元年)……“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这句话触怒了武则天,李显随即被废,贬谪为庐陵王。

武则天死后,韦氏果然支愣起来了,韦皇后甚至试图效仿武则天篡夺皇位,历史学家门把她跟人武则天合并起来,史称“武韦乱唐”。

韦氏作乱的时候,李家的太平公主也没有闲着,一直跟韦氏明争暗斗,互有胜负。

后来李家又出了一个狠人——李隆基,李隆基拍案而起,把韦皇后个太平公主全部推翻,然后自己退到幕后,让自己的父亲李旦出来做皇帝,后来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这是后话了。

0 阅读: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