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遵守规则,其实就是在保护你自己

老丘讲古书 2025-02-11 11:32:37

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农历二月,鲁国从宋国那里得到了郜国的一个鼎,这个鼎可是郜国的国之重器,因为郜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周武王封郜国时特别赏赐了这件国宝,名叫郜史硕父鼎。

桓公得到鼎后非常开心,选了个黄道吉日,把鼎供奉到祖庙中。

这本是一件在春秋时期很普通的事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的记录在春秋中呢,因为围绕着这个鼎背后的故事非常精彩。

前面讲鼎是属于郜国的国宝,那么为什么是宋国送的呢?又为什么宋国要送给鲁国呢?

宋国灭郜国后,把这件国宝占为己有,后来郜地又被鲁国占领,因为鲁国与郜国同属姬姓,都是周王正宗,所以鲁国对这件象征宗族的鼎尤为看重,一直想找机会拿到这件宝贝。

鲁桓公一年,宋国发生了内乱,当时的国君宋殇公被弑,自从卫州吁弑君开始,这种事情仿佛会传染,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看来诸侯确实是个高危岗位,如果没两把刷子,动不动就会被人弑掉。

宋国的内乱是起源于华父督杀孔父嘉,这是一件在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事情。这两位可都是大人物,他们的后世族人众多,有很多精英人士,尤其是孔父嘉的后代更是出现了孔子这样的伟人。

华父督,子姓,字华父,名督,宋戴公之孙,官任太宰,也是华姓和督姓的始祖。

孔父嘉,子姓,字孔父,名嘉,宋前湣公五世孙,官任大司马,他是孔子的六世祖,也是孔姓的始祖。

这两位都是子姓贵族,是同门同宗,且都担任要职,太宰等同于总理,大司马等同于国防部长。

左传中记载,某天,华父督在路上看到孔父嘉的妻子,眼睛就直勾勾的盯着她看,并且嘴里不停地赞叹着她的样貌和身材,从此心里就对这位已婚妇女念念不忘。

终于在第二年春天,再也按捺不住,动手杀了孔父嘉,抢了他的老婆,又因为担心宋殇公会问罪他,所以没办法又杀了宋殇公。

以上这段记载,带有非常八卦的色彩,老丘认为,可信度较低,有可能是后人杜撰。

宋戴公之子宋宣公去世后,并没有让太子与夷继位,而是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

穆公在位9年,去世前与孔父嘉等大臣商量,孔父嘉一致拥戴穆公的儿子公子冯,但是穆公认为要把位子还给自己的侄子太子与夷,并且希望大臣们都要辅佐好他,同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逃亡到郑国。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穆公对自己的侄子显然并不是那么的放心,担心侄子上台后会对他们不利。

按照左丘明的说法,如果按照周制立嫡长的传统继承方式,可能不会出现动乱。

但是宋国子姓是商汤后裔,一直以来也是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所以宣公让穆公继位,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问题则是出在穆公上,他的位子没有让自己儿子来继承,却为了所谓报答宣公当年让位的恩情,选择了让侄子继位,这种出于私心的严重违法继承规则的行为,才导致了宋国后来多年的动乱。

老丘以为,规则如果持续时间久,其内部自然会蕴含出一种能量,如果一旦规则被破坏,这种能量会爆发出来,必然会受到这种能量的反噬。

守规则其实更多的是在保护你自己。

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19年,太子与夷继位,即宋殇公,殇公上台后,随即发动了对郑国的多次战争,当然目标自然是逃亡在郑国的太子冯,想通过战争的方式致他于死地,来解除自己王位的威胁。

在位十年,一共发动了十一次战争,几乎平均年年都在打仗,这样搞的宋国百姓哀声载道,民不聊生。

在这期间,华父督作为太宰,肯定多次进谏加以劝阻,但是显然并没有成功。由此,他对宋殇公和孔父嘉非常不满,为国为民,于情于理,他的心中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

先杀孔父嘉,铲除宋殇公的依靠后,然后再借机弑君,并且迅速的接来逃亡郑国的公子冯,拥立为宋庄公。

因为这种弑君行为,让周边诸侯国找到了联手攻打的借口。但是当齐国、陈国、郑国、鲁国等准备围攻时,华父督没有选择用武力硬刚,而且用缴获郜国的大鼎对这些国家进行了贿赂收买,轻松解除了这场危机。

由此可见华父督的政治智慧,不费吹灰之力稳定宋国的政权,也稳定了自己的位子,更是换来了宋国近二十年的和平发展,为以后宋襄公成为霸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样的一位人物,如果只是因为贪图对方老婆的美色,一时起歹心,杀了对方,再抢了人家的老婆,你信吗?

自从鼎放在鲁国的宗庙上之后,便引来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臧僖伯的儿子臧哀伯。

臧僖伯当年劝鲁隐公不要去观鱼,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儿子这个时候也站出来劝桓公不要把鼎放在宗庙里。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的劝解结果同样都是失败的,但他们劝解的过程也同样非常精彩,堪称为后世谏文、现代议论文的典范。

全文三百余字,如果逐字逐句解释的话,需要写一篇相当体量的文章,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文化、制度、礼仪等。

文章的大致意思是他认为宋国送的鼎是赂器,象征着贿赂,而贿赂是一种严重失德行为,如果把鼎放到宗庙里,那么其实就是在宣扬贿赂这种行为。如果官员们争相效仿的话,那么国家就会动乱。

老丘以为,器物本身并无对错之分,赋予之上的意义都是人,不同的人可以给予不同的意义。同样官员们也是如此,每个官员对于贿赂的理解也是各不同的,不会去贿赂的人,你就算放再多的鼎也没关系。

有形的鼎好搬,心中的鼎怎么搬呢?

桓公二年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