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0多人的主力部队,有子弹130多万发,这是什么水平?

甲骨堂 2024-09-16 11:31:12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辖3个步兵师,即115师、120师和129师。

当时三个师的基准编制都是二旅四团制,此外115师多一个独立团,120师和129师则多一个教导团。另外各师所编的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等其实也都是步兵部队,后来这一部分直属营大多留守在了陕北。

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后,初期主要是配合国军正规军作战。不过不久之后国军在河北和山西战场上即告溃败,八路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比如115师一部建立了晋察冀根据地,120师则建立了晋绥根据地,129师建立了晋冀豫根据地,115师主力一部则东进壮大山东根据地,另有一部南下华中后来加入了新四军,后来还有冀鲁豫根据地等。

抗日根据地是建立在日寇的正规战线之后的,故而有敌后之称,但请注意敌后的意思不是在敌人的屁股后面,而是在敌人的包围之中,意味着四面都是敌人。

八路军挺进华北时的兵力只有3万余人,只有几万人的部队显然不可能撑得起这么大的战场。所以这最早的几万名八路军就是火种,播撒在各根据地后迅速成燎原之势,不断吸收青壮年参军,整合抗日武装,部队的规模逐渐扩大。

我们现在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比较奇怪的八路军番号:新X团、补充团、独立团、独立支队、某某大队等等。

在全面抗战初期,这种番号大多都是各根据地的自建武装,缺乏系统性的编制规范。不过到后来八路军整军之后,番号就正规起来了。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军区范围内直接授予数字番号团,这些团分别隶属于某某分区,一个分区一般都有两三个主力团。八路军115师这边则整编为教导旅,每个旅下面编3个团,也都有正规的数字番号,如教导第3旅7团等。

而在129师这边,除了最早的385旅和386旅外,则新建了若干步兵旅,后来归129师指挥的有新1旅、新4旅、新7旅、新8旅、新9旅、新10旅、新11旅,这样加上两个老旅,一共是有9个旅。

这9个旅中,除了769团、772团等老部队外,就不再叫什么新1团、独立团、补充团了,而是统一授予数字番号。如原先的386旅新1团后来被授予数字番号后,就成了386旅16团。

通过这样的整军调整,八路军基本实现在各战略区内的编制和番号统一。

所以说当时的八路军115师或者129师,就不是单纯的一个师了,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战略集团,所辖的兵力自然也要多很多。

而且我们所说的这些某某旅和数字番号团,还只是正规主力军。八路军同时还有军分区,军分区之下也是有地方武装的。

以八路军129师来说,在抗战时主要是分为三大块,即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冀南军区。每个军区下面既有主力旅也有军分区建制下的地方军,再下面还有民兵。

这样的编制体系跟国军当时单纯的某个军、某个师,它显然是不一样的。毕竟当时129师建制下的正规野战旅就有9个,一般的师怎么可能会辖有9个旅呢?而且129师作战地域地跨晋冀豫,显然也要比普通师的作战范围更大。

要是硬去套的话,129师在抗战中期的规模算是集团军级,下面的二级军区所有的野战兵力大约是军级,再之下就是野战旅和旅之下的步兵团了。

当时129师的野战旅一般是下辖3个步兵团,而国军当时的步兵师也是下辖3个步兵团,所以在级别上二者是差不多的。129师在抗战中期所辖的9个野战旅,其实就相当于是国军的9个师(国军当时取消旅级,师直辖团)。

当然了,这种比较并不太合适,我们在这里也只是就部队的规模和编制而言说两句的,大家要看到这个前提。

而就武器装备和作战形式来说,那差别就更大了。

国军步兵师的主要武器装备虽然比不上日军,但毕竟有大西南兵工厂和外援的供应,它是相对齐全的,至少基本武器和弹药方面不至于太缺少,主要的作战方式也是打正规战。

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既不如日军,更不如国军,甚至比起国军投敌的那些伪军,我们的装备也要更差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个野战旅的装备其实要差很多,受限于武器装备就只能是打游击战为主。

武器装备的基础决定作战的样式,这是任何战争的基本前提。

1940年时,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其实这场大战主要是交通破袭战,在破袭过程中有若干攻坚战。以我当时的技术装备和弹药条件打这种仗,消耗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子弹消耗后不容易补充,这跟国军是不一样的。

以国军第36师为例,在1937年京沪作战中该师原有步枪弹496750发、轻机枪弹323760发、重机枪弹22800(少位数)发。

在战役中36师的弹药损耗虽大,但补充步枪弹589000发、轻机枪弹698000发、重机枪弹415000发。

原有的弹药加上补充的弹药不仅能够弥补战斗中的消耗,战斗结束后仍然还能有富余,该师就不用考虑说打完了弹药没有补充或必须缴获日军子弹后才可以继续战斗。

我们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战斗中若是不能缴获到子弹,那么下一场战斗就难以为继。所以每次作战我们必须要精打细算,这就对指挥员和战士们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家要知道,日军当时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就是在子弹充足的条件下与其作战都不轻松,更别说还要指望缴获日军的武器弹药再继续战斗了。

1941年,日军集结重兵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长期“扫荡”,并通过碉堡战术分割、封锁我各个根据地。此时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国军的摩擦加剧,我军的作战环境就进入到极度艰难的阶段。

1941年11月时,八路军129师统计9个野战旅的兵力和武器弹药情况。

其中新1旅有5287人、新4旅有5628人、385旅有6865人、386旅有6023人、新7旅有4942人、新8旅有3474人、新9旅有3605人、新10旅有3858人、新11旅有2674人。

以上9个旅的总计兵力此时只有42356人,平均每个旅的兵力不到5000人,较之一年多前整编时已经少了很多。

当时为了巩固部队的战斗力,129师已经率先实施了“精兵简政”,其中从师直人员中抽出部分人员补充到了385旅和386旅中,使得这两个战斗力最强的旅能保持相对多的兵力。

而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平原地区则缩小部队编制,团以下不设营,直辖3到5个连队。但是要保证基层班的战斗人员,每个班必须在8人以上,不足6个班的连队不设排,6个班以上则分两排。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这时129师的野战旅中出现了3000多人的情况,因为在平原活动的部队已经缩小编制了。

相较于兵员和枪械,当时最缺乏的是子弹。

根据统计,上述这9个旅合计所有的弹药是1331740发,平均每个旅的子弹不到15万发,其中子弹最少的旅只有7万多发子弹。

外行要是乍一看的话或许会说,这个子弹数也不少了啊!

要是单纯以打一场像样的战斗来说,这些弹药倒也够用。可是战斗结束后,弹药的补充从何而来?

我们要知道的是抗战中期日军的大量碉堡已经筑成,其对根据地“扫荡”的兵力还非常大,在频繁的作战中,子弹缴获的效率并不高。

当时民间子弹已经基本收集殆尽,我们兵工厂在日寇的频繁“扫荡”下,子弹产量也不大,只能保证一定数量的手榴弹。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子弹不可能一下子就都发下去,一仗就都给打光了。实际战斗中发给每名战士的往往只有几发子弹,轻重机枪的子弹要多些,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打机枪的。

所以当时我们最常见的作战方式已经不像全面抗战前期那样,经常集结起几个主力团一起作战了,而是分散打小仗。只有逮到了合适的对手,再集中起来,在短时间内将其吃掉。

而且这种仗也不是机枪迫击炮全都架上,像电视剧中那么火力全开地打,而是要精选作战地点和时机,攻击发起阵地要距敌人很近,在有限而突然的火力准备后,战士们则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上去与敌人近战,尽量减少火力对射,以在最小子弹消耗的情况下不仅能解决战斗,还要有所缴获。

上面我们提到,1941年时八路军129师的9个主力旅,全部的子弹只有130多万发。而从这个统计到抗战胜利,还有将近4年的时间。

靠着这些子弹和边打边缴获的战术,我们不仅成功坚持了之后的将近四年时间,而且还在不断收复失地,将抗日根据地的面积不断扩展。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18万平方公里,有人口2400万,军队也发展到近30万人。这可都是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一步步打出来的,今天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先辈们的不易!

16 阅读:4473

甲骨堂

简介: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