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出花样”观博物馆/根雕艺术(一)

福建省志华根艺博物馆 2020-02-08 09:12:26

全民携手抗疫情   福建省在行动

根雕艺术

根雕,是源于木雕基础上的一种雕刻手法,是传统雕刻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的分类,它是利用树根(竹根)上的自生形状以及畸变、榴体、伤疤来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作者观察、假设、命名、构图再加于仿真自然的处理技法,创作出的作品,比如人物、动物、器物等。

根雕艺术是靠作者的文化和艺术的修养,用独到之处的眼光来发现埋在泥土里的自然美,让枯木逢春,化腐朽为神奇。根雕艺术重在“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根材的自然形状来构思、命名。最后极其简练的仿真手法,稍微点缀。因此,大家公认用树根雕出的作品为根雕,后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一)根雕起源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与竹根来制作装饰品和实用性家具。

战国根雕辟邪,长69.5厘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 根雕实物,于1982年湖北江陵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辟邪,传说中的一种 神兽,似狮,有翼,造型上比较细长。《急就章》说:“射魃辟邪除群凶”。颜师古注 《急就篇》云:“射鬾、辟邪,皆神兽名”,多仝 天禄,(又称天鹿)对举。《十州记》云:“ 聚窟州有辟邪天鹿”。辟邪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专与邪恶作斗争,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而人们用这种神兽来看守阙门和 神道。这件根雕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图案,呈行走之状,富有动势和神韵。古代艺人根据这种乌色树根的天然造型,依 形度势,略在局部地方加以雕刻虎头形象和动物图案,一件生动活泼的“辟邪”神兽就诞生了,不仅突出了作品的自然之美,而且显示出人工技艺十分精巧。从根雕辟邪可以看出,根雕创作的“天人合一”之妙,早在战国时代就焕发出迷人的风采。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花架等多种根雕。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达到高峰。

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笔筒。无一不是利用天然树根形状创作的根雕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文管会曾收集到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一堂传根雕家具。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藏明代遗存的根雕“宅出花样”观博物馆/根雕艺术精品“郎榆花瓶”。

民国时期,根艺作品不受社会重视以及经济的不景气等多种原因,使这一古老技艺日渐衰落,许多民间艺人都不得不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根艺市场也慢慢复苏。出现了一大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社会术团体——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开展全国性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

根雕

下一期:(二)创作技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