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科打诨说历史,有趣有料有态度。欢迎来到台台君说史。
从古至今,子继父位在封建时期似乎变得天经地义,这当然跟“家天下”有关系,但也有不少弊端,比如皇子年幼、无能或无后,这才引发诸多宫廷惨案。而大多数君主,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千秋万代。
不过,有个人是例外,他就是本期要说的蜀汉创立者刘备。这位被称为“哭出江山”的君主,军事能力确实很强,后来还占据了荆州、益州等地,成为三国的一部分。
可惜,英雄也会老去。自从关羽在麦城战败后,刘备匆忙发动了讨吴之战,结果在夷陵被陆逊用火烧连营的计策,让蜀汉七万士兵全部葬送,刘备自己才侥幸逃脱,退回白帝城。
但此时的他没脸面对蜀汉百姓了,只能在白帝城养精蓄锐。
然而,这场大败也让这位年迈的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先是生病,接着引发很多并发症。没办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能躺在病床上处理政务。
同时着急召见在成都的诸葛亮前来觐见,显然,是要托孤了。
这里引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的原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这句刘备给诸葛亮的托孤之语是啥意思呢?
大概就是说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肯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要是他的儿子能辅佐就辅佐,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取代吧。
那诸葛亮是什么反应呢?他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是“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这个描述挺有意思的,好像孔明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一听这话就知道,如果回答不好,可能会引起群臣猜疑,甚至遭到刘备最后的反击。所以他只能不停磕头,表示会誓死尽忠。
从他后面的表现看,他说那些话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一点做作。
那刘备这番话里有试探的意思吗?有。他想用这最后的话困住诸葛亮,毕竟当时群臣都在,就是逼诸葛亮表态。从此,诸葛亮直到死都被紧紧绑在了蜀汉的战车上。
到这里,后世对刘备白帝城托孤有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刘备极度信任诸葛亮,托孤的话是无私的,这个观点是写《三国志》的陈寿提出的。
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这是在耍帝王心术,是一种狡诈的政治手段,就是要把孔明放在火上烤,不让他有任何异动。
提出这个观点最出名的人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了,他以皇帝的身份揣摩,看起来好像比写史的陈寿更有说服力。那这两个观点到底哪个对呢?
其实台台君认为,大可不必分而概之。以一个垂死的帝王心术,或许两者皆有之。你觉得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