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青
编辑 | 9527喵咕君
双女主剧《以美之名》聚焦医美整形行业,讲述两个女医生间的对立与合作。
但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行业特质只是一方面,期间还穿插着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优劣,以及医生群体在职业操守与利益经营之间的平衡。
而《以美之名》能够引起女性观众的强烈共鸣,与其制片人、编剧皆由女性担任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虽然不是全女性作品,但剧中无一例外,不展现着女性的魅力精神。
以中年为傲,《以美之名》证明了40+女性的叙事价值。
医疗行业剧层出不穷,女性剧更是屡见不鲜。
两者相结合,《以美之名》找到了全新破局点,聚焦市场上鲜少呈现的整形与医美行业。
剧作2025年上线,但从2019年便着手剧本,历时4年时间完成剧本打磨,在此期间,制片人与编剧采访了这一行业中的医生,并跟随他们进入真实的环境。
而最终呈现的关于脸上长肿瘤的恐龙女,脸部被钢筋贯穿损毁严重的戚大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如何从大量素材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必然要考量剧作想要呈现的是什么。
恐龙女和戚大成的案例带有极强的冲突和刺激性,剧作得以保留,但在素材库中还有大量类似的案例,却并没有在剧中呈现。
因为《以美之名》从一开始就将刻画重点放在了医生与患者之间,以及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人物关系上。
不同案例的穿插,才能凸显出行业的现实,一味的追求感官刺激,则会误导大众对行业的认知。
剧中主角乔杨(姚晨饰演)和周静雯(贾静雯饰演)凭借着自己的专业能力救治患者,同时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观众。
他们一面帮助想要变美的患者重拾人生希望,一面又不断提醒患者,整容并不能直接改变命运。
注重女性叙事的《以美之名》,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整形医生的光鲜,还描绘了外表之下,来自家庭与事业的多重隐痛。
在深入现实医美整形行业调查过程中,制片人与编剧见到的大部分整形医生都是男医生,女医生的占比并不高。
但《以美之名》以女本位叙事书写女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除两位主角之外,剧中也有大量女性角色。
二,共生又宿敌的女性关系,拒绝人物标签化不同于过往双女主剧,《以美之名》中乔杨和周静雯,并不是亲密无间的闺蜜,而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典型而又真实的关系。
即在面对专业领域时共生,又因生活中的经历成为宿敌。
她们都同样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在这一领域中颇有建树,不只是医美行业,在其他行业中也有同样的女性形象。
因此乔杨和周静雯看似是医美行业中的缩影,实则也是无数职场女性的写照。
两人能够共生,是因为她们同样都有做好事业的野心,也在专业领域拥有极强的能力。
而她们宿敌关系的形成,则是源于乔杨的姐姐曾受到周静雯的伤害,让她们彼此产生恨意。
不在塑造女性时用单一的标签,把她们刻画成强大到无以复加,永远不可能被打败的人物。
相反,中年女性群体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确拥有出众的专业能力,却也受到年龄与阅历的影响,在拥有成熟心智的同时遭遇困境。
而不断的变化,反而成为了唯一不变的定律,因此不存在永远都不会被打败的强大。
一直争强好胜,事事都要做第一的周静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把拿第一当做最重要的事情,而是把经营好医院放在第一位。
乔杨从不在意人情世故,在同行中把人得罪干净,她们都在变化中拥有了更多的人格底色。
除了两位主角之外,剧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在撕掉标签带来的刻板印象。
有年纪轻轻,天赋出众但定力不足,却懂得积累资源为自己打算的人,也有在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付出,却在利益被侵害时,用自己的方式给医生使绊子的人。
不塑造单一形象的女性,本身就是女本位叙事作品的突破与进步。
三,保持女性敏感度,打破简单的性别对立《以美之名》对准女性视角,因此两位主角都是女性,而周围角色以及故事,均是围绕两人展开。
因此在行业中,男性医生居多的情况下,女医生的数量占比依然在提升。
但在角色创作前期,作为女编剧,也很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将一些重要角色写成“他”,而不是下意识的写成“她”。
对于男性编剧来说,或许很难有这种性别的敏感度,但作为女编剧,会迅速调整自己的创作,将“他”写为“她”。
女性角色也可以是多元的,也能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力量与优秀,而不是一味的把男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比如剧中的专家刘院士,最初编剧写成了男性角色,又将其改为女性角色,反而为剧作增添了深沉一笔。
但男性角色也并非是剧中的反派,没有因为《以美之名》是女性剧而刻意矮化男性,相反剧中的男性角色,放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较为理想化的。
他们站在与女性不同的视角做出不同的选择,性别只是当作对照而非对立。
这也是《以美之名》作为一部女性剧的亮眼之处,把女性角色作为主体,延伸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多重关系,没有彻底去男性化,而是用尊重现实的方式,也讲两性和婚姻等等。
专注于女性视角的创作,与长久以来以男性视角为主的创作有巨大差异,如何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多一些对群体处境和市场环境的思考,无疑是推动此类作品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