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老年人的典范,中年人的典范,青年的模范。45岁参加一大,50岁学俄语,59岁还上战场。
他的死亡真相27年才查清,妻子直到死后都不知道丈夫已经死了。
从穷秀才到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型。他说“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曾是毛主席最好的朋友,与小17岁的毛主席交友,他被誉为学校中最老的,共产党员中的五老之一。
边放牛边学习从农民家庭,再到穷酸秀才,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穿衣破旧,一直披着一身长衫,在被警探抓获后,敌人质问他“你知道什么是三民主义?知道什么是国民党?什么是共产党吗?”
他说“身为书生,我怎么能不知道三民主义?国民党便是三民主义也,共产党则是五权宪法。”
他说一边摇头晃脑,吟诗念赋,警探没想到抓了这么一个老学究回来,大骂“快赶出去,快赶出去!”
可敌人万万没想到这一位老书生便是当时的中共领导人之一。
何叔衡脑袋悬赏上万元,警探便这样活生生跟万元赏金擦肩而过。
在大喊后悔时,何叔衡已飘然离去。
何叔衡
他便是我党内重要领导人之一,被毛主席赞誉为“何胡子一堆感情,”“何胡子善断。”被解放区百姓赞誉为包青天,被党内部分人士赞誉为五老之一。
何叔衡生于一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困,可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他的父亲只有一个遗愿,那便是学而优则仕,希望他能考秀才,能高中状元,能为家里争光。
谨遵父命的何叔衡在1902年,也便是何叔衡26岁那一年考上了秀才。
此时的他也迎来了被官府委任的第一份职业,管理钱粮。可何叔衡有感于苍生凋敝,政府腐败,百姓民不聊生,他不愿与之为伍。
这位数十年寒窗苦头的秀才,却发出了反封建的呼声,因此被称为反封建的穷秀才。他放弃了管理钱粮的工作,反而来到村里教书。
在江苏期间,何叔衡开始大量阅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些明清思想家的书籍,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比如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知道了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了青年学子身上所担的重要使命。
后辛亥革命爆发,三民主义的思想也冲击了何叔衡。他认为国家腐朽的原因便在于封建王朝。
为表示反封建的决心,他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在看到家中妇女,每个人都是金莲小脚而且存着裹脚布后,他把家中的裹脚布全都剪了个稀巴烂。
他说“光说不行还得做,需要落实到行动中,”自此开始了他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大战,也为他后来被排斥为过激派埋下了伏笔。
13年,37岁的他考上了湖南第四师范大学,成为该学校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学生。校长感到不能理解,问他既成为秀才,为何还要考师范大学。他说新式教育必不可少。
在此期间,他跟小十七岁的毛主席结识,两个人成为挚友,怀有同样的救世志向的两个人很快熟悉。
何叔衡感情过于浓烈,激动时,会突然哭起来,所以毛主席说“何胡子如一头牛一堆感情。”
留学苏联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始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以此启迪国人的思想,何叔衡开始阅读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和《每周评论》。
他从一位穷秀才彻底的转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他跟毛主席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当时他已经42岁了,因年龄过大,思考问题也较为成熟,因此成为了新民学会中的骨干会员。
对政治问题上,他主张的是过激主义,他认为“一次巨大的扰乱比20年的思想教育都重要。”
他明确反对无政府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时期便成为学会中反帝反封建的核心。
在中共一大时,何叔衡已经45岁了,留着胡子,穿着长衫,所以党内人称其为何胡子。
虽然年龄很大,也留着八字胡,可是何叔衡的见解却是十分深厚的,党内有一份传言,“毛润之之所谋,何叔衡之所趋,何胡子之所断,毛润之所赞。”
何叔衡赞扬毛润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毛润之赞扬何叔衡善于断判大问题。
毛主席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何叔衡曾有过一次被捕经历,那是在1927年,他由长沙被派往上海进行鼓动宣传,他不会上海话对,当地地形又不熟,所以很快就被抓了。
可何叔衡的学究形象以及秀才气质救了他一命,反动派觉得他是一位老学究,不像是革命者。
何叔衡也故作摇头晃脑的书生形象,吟诵论语,气得反动派当即破口大骂,因此便逃过了一劫。
在赴法浪潮兴起时,何叔衡有了勤工俭学赶赴法国的打算,毛主席却说“留法不如留俄。”
毛主席的预判是分毫没错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作为领导人的列宁也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化。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商品经济的看法都十分独到。
那时已经近50岁的何叔衡便奔赴俄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习刻苦,虽已50岁,可仍然学通了俄文。
那时的老同志们如徐特立等人在政治上跟着他走。
1930年回国,1931年回到中央苏区,毛主席担任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后,举荐朱恒担任最高法院的主席。
除了何胡子之外,何叔衡因此又多了一个外号,那便是包青天。
担任此工作后,他将反贪与反腐相结合,同时落实到监察工作中,工作透明化,同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深得群众欢迎。
此外,他还有着三件法宝,是布袋子,手电筒,笔记本。在法庭上审案子时,便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问题。
这对现如今的法制工作都有着开辟作用,那时的何叔衡相当于自己同时兼任了书记员的角色,记录下原告和被告的语录,在核对发条,做出公正的判决。
为做好审判工作,他重证据,重程序,调查,审查了一大批的冤假错案,被誉为当地的包青天。
在此期间毛主席也一直给何叔衡最为有力的支持,直到红军长征期间,两人迎来了最后一次见面。
何叔衡说“作为党员就要有为党付出一切的决心,一定要为党,为国家,为民族干出一份大事业,要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
红军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开始,而何叔衡负责留守中央苏区。
因王明的左倾错误,何叔衡已经被撤销党内的职务了,可是他的斗争决心丝毫没有动摇。
上了年纪的他每日便拄着小拐杖在同事间穿梭,鼓励大家“思想一定不可动摇,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留守中央苏区的,也包括瞿秋白邓子恢等人,瞿秋白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必须送到往上海的大医院接受治疗。
何叔衡,邓子恢等人化为客商,要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辗转前往上海。由一队便衣护送,在途中,因为做饭时烧柴,点燃的火把吸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他们被三面包围了,敌众我寡,敌人火力又强劲,战士们纷纷倒地,只能逃跑,可是何叔衡年纪已大了。
在跑往一处山区时便气喘吁吁,他担心自己腿脚不利落,拖累队友,对邓子恢说“开枪打死我。”
最后结局邓子恢下不了手,想要背着何叔衡走,何叔衡拒绝,高喊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便跳了崖。
邓子恢一直对此事不忘,他每每沉痛的说“只要再过了这座山,再过一条小河,我们便能逃避敌人的追捕了,就能迎来黎明了。”
所有人以为他是跳崖而死的,可直到60年后,才有了真相。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
随着50年代的镇反工作,一位反动团丁被审讯,随着历史的足迹,反斗团丁交代了那一年的真相。
原来这一位反动团丁曾在山崖下,看到一个是浑身是血的老人,衣兜里还有大量的银币,反动团丁贼心顿起,他要据为己有,就在此时,老人醒了。
这些银币皆是组织交给自己的财务,他不能让敌人夺走,就与敌人展开了搏斗,敌人手里有枪,两声枪响后,何叔衡再也没有了气息。
董必武对此评价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的肉体被消灭了,可是他的精神永存,万古长青。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将会有无数革命战士沿着他的足迹走上同样的道路。那些杀害他的人,也早就被定在了耻辱柱上。”
何叔衡塑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