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名叫袁乔楚的亚裔男生,麻省理工硕士毕业生,连发35条推特控诉父母,把自己养成了巨婴。
他在推特上的网名为“Magnificent Adult Baby”(超级巨婴)。名校硕士毕业三年,四肢健全,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人生目标,还染上了嗑药的恶习。
他的控诉内容语出惊人:
“我的父母用金钱为我创造了一个世界,保护我不受伤害,他们甚至没让我做过家务,我被宠坏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已经认识到社会生存法则是通过劳动谋生,但是我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我感到无比羞愧。”
“我一直在回避父母就是经济支柱这个事实,我爸因为我要推迟退休,而我妈还给我10万美元生日礼物,他们是在向我提醒这个事实,所以我很愤怒”。
“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靠金钱来维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别让我爸妈不高兴,这样我就一直不会缺钱花”。
“我想去看心理医生,我想确定‘爸妈给我钱是因为他们爱我’”。
……
一边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一边抱怨父母用金钱操控自己。即使父亲因此而延迟退休,他也没有感恩戴德,而是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真是匪夷所思。
父母千辛万苦养大的孩子,以为给了他最好的一切,孩子却一边心安理得地啃老,一边对父母充满怨恨。
多么可悲的父母,看到这样的控诉,父母是不是会吐血?
可是,这一切怨谁呢?每一个啃老族、白眼狼都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培养出来的。
有多少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生怕孩子吃一点苦,生怕孩子做一点事。许多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但对孩子却倾其所有。
他们认为,我们辛辛苦苦创造这一切,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过得好点吗?这有什么错?
长达十几年、二十多年的生活中,一切生活中的琐事都与孩子无关。
有多少父母认为,在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插手。成绩好就是王道,其他都无关紧要,甚至为了成绩可以不择手段。
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发现想让孩子做点事情,根本叫不动,懒得出奇。
越来越多的孩子毕业后不愿意上班,越来越多的孩子啥也不想干,他们啃老啃得理所当然。
甚至有29岁啃老男子状告父母,希望国家出台法律让自己安心啃老,让父母有不养之罪。
有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叫贝勃定律,即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就变得微不足道。
如果付出是一种刺激,那么一味地付出,对方就会觉得理所当然。无论是亲子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
一方心甘情愿无条件地付出,另一方就会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说起让孩子做家务,许多父母很不屑,这种事情还需要学习吗?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等他长大了自然会做事情,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学习这么复杂的事情都会了,家务活还有不会的吗?甚至有人觉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这么勤快干什么,以后成家后就是自己家孩子吃亏。
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这样想,那么以后小两口成家后,谁来做家务?大家都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谁愿意低下身段去伺候他人?
有人说可以请保姆啊,可以去餐馆、点外卖啊?年轻人刚踏入社会,有多少人经济雄厚,哪来的闲钱请保姆?
这不是自己逼着孩子们啃老吗?最终的结果不就是朝父母要钱,让父母成为自己免费的保姆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地使唤孩子,安排他做事情。从小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主动做事情的习惯。
学会用孩子,让孩子做家务,其实好处多多。
第一,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小做家务的孩子,一般动手能力比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强。
自己收拾书包、整理房间,不会丢三落四,做事更有条理。等到以后外出读书、住校生活时,适应能力也比较强。
第二,培养了自信。
孩子在劳动中获得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父母从小允许孩子尝试做自己的事情,他会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第三,学会体谅父母,感恩父母。
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才会知道做事的辛苦,才能体谅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才会知道生活不易,赚钱不易,学会珍惜。
越是做甩手掌柜,越不知道对方辛苦,似乎一切都很容易。稍不如意,反而怨声载道。
第四,适当的做家务是劳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父母,经常在自欺欺人,以为把孩子关在学校、关在培训班、关在书房,就心安了,以为他们在认认真真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一天到晚,长达十几小时的学习,孩子可能一直这么高效率的学习吗?你自己做得到吗?
适当地做下家务反而是种调节,让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第五,适当的做家务有助于培养责任感,有利于以后孩子家庭关系的和谐。
许多妈妈一边抱怨丧偶式育儿,一边让自己的孩子啥事不干,你是想让你未来的儿媳、未来的女婿延续自己的生活模式吗?
家务活就是家庭成员每个人的事情,在每个人的付出中,才会有对家庭的责任感,才会倍加珍惜家庭关系。
第六,让孩子养成脚踏实地做事情的习惯,而不是好高骛远。
前段时间有个统计数据,近七成受调查的00后认为自己十年内会年薪百万,不知道各位父母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有多少人达到了这个标准?
从小事做起,才不会指望天上掉馅饼,才不会眼高手低。不要觉得我们的孩子都是干大事的人,小事没必要干,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是沦为普通人,如同你我。
除了让孩子做事情外,对孩子的物质方面要有节制,不能一味地满足物质需求。
现在许多人相信“富养孩子”的观念,“富养”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养,而不是物质上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爱孩子不是无原则的宠孩子。
总而言之,孩子是用大的,而不是宠大的。用大的孩子是人才,宠大的孩子是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