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医生,人一出生,身体就像一个抛物线,经历上升,高峰然后下降最后归零, 人生就是一个物种走向衰老,过程,谁也逃脱不了,除非你吃了唐僧肉!
依据中国范围内关于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详尽调研,针对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群体,其肌少症的患病率波动于5.7%至23.9%的广阔区间内。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地域、性别及居住环境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东部地域的老年人患病率显著高于西部,性别差异亦不容忽视,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而居住环境的差异,如医院、养老院相较于社区,以及农村相较于城镇,均显著提升了这一病症的流行率。
肌肉力量的日渐衰退,无疑是人体步入加速衰老轨道的鲜明标志,它不仅悄然改变着个体的体态轮廓,更成为推动外貌年龄感加剧的幕后推手。正如中医古籍《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深刻阐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此言不仅揭示了人体随岁月流逝而自然出现的机能衰退现象,更从中医理论视角阐释了肌肉与气血、脏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肌肉的逐渐流失,实则意味着气血运行的受阻与脏腑机能的衰退,这一内在变化在外则表现为体态的失衡与面容的憔悴,在内则预示着身体机能的全面下滑,使人更易感到疲惫,行动愈发迟缓。
骨骼肌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与衰老遵循着既定的自然规律。一般而言,个体的骨骼肌肌量在25岁左右达到巅峰状态,随后便步入缓慢的衰退期。特别是在40至70岁之间,每十年肌肉量平均减少约8%,至60岁时,肌肉丢失已高达30%;而步入70岁之后,这一衰退速度更是加速至每十年减少15%。值得注意的是,从35岁左右开始,肌肉流失的迹象便已初现端倪,年流失率约为1%至2%,至50岁后,这一速度更是显著加快;而在75岁之后,肌肉流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以63岁的张大爷为例,他曾是一位热爱运动的活力长者,但近期却明显感受到力不从心,爬楼梯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在家中也不时发生滑倒等意外。经医院诊断,张大爷被确诊为“肌肉衰减综合征”,即广为人知的“肌少症”。医生耐心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自然流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科学研究亦表明,若连续两周不使用下肢肌肉,腘绳肌的力量可能锐减14%,而股四头肌的衰退幅度更是高达20%。
肌肉的流失不仅关乎体态的优雅与否,更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当肌肉组织减少至10%时,个体的免疫功能便会出现显著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若减少至20%,则可能出现明显的乏力感,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摔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且伤口愈合速度明显放缓;而当肌肉流失达到30%时,个体将变得极为虚弱,甚至可能丧失独立坐立的能力,同时伤口的愈合能力也将受到严重损害。
此外,一项针对1.5万名中老年人的长期追踪研究更是揭示了肌肉减少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中年时期因各种原因导致肌肉减少的个体,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将显著增加约72%。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肌肉流失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个体差异、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肌肉的老化深深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与社交状态。它限制了活动范围,降低了自理能力,从而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生命质量。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肌肉的老化并非不可逆转。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指出,保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结合适当的运动锻炼,如中医倡导的太极拳、八段锦等,能有效延缓肌肉流失,提升身体机能。因此,重视肌肉健康,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定能对抗衰老,为晚年生活增添活力与光彩。
感谢您阅读了我的原创文章,您的转发关注分享也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