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和国民党的领袖蒋介石,都对晚清重臣曾国藩深为推崇,用今天的话来说,毛蒋二人都是曾的粉丝。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早在1917年8月23日,24岁的毛泽东在写给历史老师黎锦熙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而毛泽东的外婆家就在湘乡,八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那里。
在毛泽东出生大约三十年前,曾国藩率领由其一手组建起来的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革命,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在思想、学术上颇有建树,号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士人心目中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1906年,16岁的毛泽东就读于湘乡东山学堂期间,就曾通读过《曾文正公全集》,并细加批注。
到了1913年,毛泽东求学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又遇到了两位非常服膺曾国藩的老师:一个是修身课教员、后成为毛泽东岳父的杨昌济,另一个是国文教员袁仲谦。
毛泽东治学时做了多达万余言的笔记《讲堂录》,其中大量引用、摘抄了曾国藩家书等著作中的一些关于治军、治学、修身的观点。
他还对一些历史名人做了比较,认为清朝的曾国藩与北宋的范仲淹是少有的“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不仅建立了赫赫事功,而且思想文章都足以为后世取法。
后来到了延安,毛泽东又多次向干部们提议他们认真读一读《曾文正公家书》。
比起毛泽东来,蒋介石才算得上是曾国藩的“铁粉”,他一生为人处世、治军理政几乎都以曾国藩为楷模,时时处处践实曾氏的思想,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据说蒋介石无论在哪里,案头上总要摆上一套《曾文正公全集》,以供他随时翻阅、研读。
曾国藩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日记,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身过错的目的。蒋介石也效仿这一形式,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写日记。
在军事方面,蒋介石还参照《曾国藩全集》精心编撰了一个蓝本,让他手下的嫡系将领们都要“格外用心研究”。
每每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曾要搬出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战例来,要求将领们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克敌制胜之道。
比如在数次“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蒋介石就多次提出要借鉴曾国藩的进攻套路,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来对付红军。
蒋介石还特别喜欢学习曾国藩“腰刀赠部下”的权谋术,经常以奖励部下“中正剑”等形式来收买人心。而他喜欢用乡情、亲情、师生情为纽带培植嫡系的做法,更是与曾国藩培养湘军将领的做法如出一辙。
甚至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蒋介石也效法曾国藩,经常在给蒋经国、蒋纬国的信中,从学习、工作到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不厌其烦地详加指导、劝勉,或是抄录曾国藩家书中的句子予以诫训。
总而言之,曾国藩一生的功业与思想,对分别晚于他76年和82年出生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让这两位近代风云人物十分推崇。
然而两人在学习曾国藩时,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毛泽东是学古而不泥古,蒋介石则是泥古不化。
毫不夸张地说,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想成为曾国藩这样的“千古第一完人”,因此他如同一个忠实的粉丝,对其顶礼膜拜,时时处处套用曾国藩的理论,但又不能活学活用,只是不加变通地予以照搬,却罔顾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客观事实,是泥古不化的典型。
那么,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学古而不泥古呢?因为他学曾国藩,只是吸取曾国藩为人处世、治军理政当中优秀的东西,通过活学活用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却绝非不加变通的死板照搬。
虽然毛泽东曾说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样的话来,但这是在他24岁所说,当时他只是一个尚未走出湖南的一介书生,完全没有军事政治方面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对近代湖南名气最大、功业最高的人物曾国藩表示钦佩,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但当毛泽东走出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了解到十月革命的建树,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他对社会与历史发展的认知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的眼界越来越宽、见识越来越高,他认识到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几十年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军队的经验教训已不足以拿来指导中国革命,因此他从此再没有对曾国藩做出过任何正面评价。
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甚至逐渐走上了一条与曾国藩思想背道而驰的路。比如曾氏屠杀人民,而毛泽东则倡导依靠人民群众发起人民战争;曾氏擅长步步为营打阵地战,毛泽东则总结出游击战、运动战的作战思想,成为指导我军获胜的法宝;曾氏任人唯亲,喜欢用大打乡情牌来治理湘军,毛泽东则任人唯贤,坚决反对在人民军队中搞山头、立宗派……
可以说,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独服曾文正”,在革命斗争的道路上逐渐走向了曾国藩思想的对立面,最终领导我党我军取得了开天辟地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