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0年,吉利举债120亿,收购了沃尔沃。
吉利与沃尔沃在体量上存在不小差距,对吉利来说,收购沃尔沃所需的资金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书福当时的举动,无疑是一场豪赌。
如今15年过去,这场收购结果如何,吉利是赚得盆满钵满,还是深陷泥潭?
惊天豪赌
沃尔沃,瑞典豪华汽车品牌,底蕴深厚,其于世闻名者,首推卓越之安全性能。
1999年,福特花了六十多亿美元将沃尔沃揽入怀中 ,本以为是抱回了“金疙瘩”,结果却不尽人意。
在福特麾下的十年间,沃尔沃的发展并不顺利,销量持续下滑,从最初的年销50万辆,一路跌到了37万辆,累计亏损超过50亿美元,成了福特手里的“烫手山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福特深陷泥沼、自身难保。为缓解资金压力,福特决定出售沃尔沃,这无疑为吉利的收购创造了契机。
2010年,汽车界迎来了一件大事: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这位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准备完成一项重大收购。
全球汽车行业都在关注这件事,大家有很多疑问,觉得难以理解。
吉利1997年才踏入汽车制造领域,在国内市场算是初出茅庐。
2009年,吉利的年销量仅有三十余万辆,利润也不过11亿人民币 。而沃尔沃的年销售额是吉利的数倍之多,120亿人民币的收购价,相当于吉利近67年的全部利润。
但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却看到了沃尔沃背后的价值,决心完成这场“蛇吞象”的收购,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吉利当时面临巨大挑战:它凭什么能让一度衰落的沃尔沃重新“活起来”?
在众人看来,李书福这是在拿吉利的未来做赌注,很多人都等着看这场收购的笑话。
并购后的艰难整合
他说:“不能因福特存在不足,就判定吉利也必定欠佳。美国人不行,中国人也一定不行,这不一定。”
他非常清楚,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本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己的品牌。
收购沃尔沃,是达成此目标极为关键的策略,能够迅速提升技术实力与品牌影响力。
这是打造自主品牌的有效途径,能够让中国汽车工业更快地走向世界舞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想象总是美好的,实际情况却很残酷。
2008年金融危机对福特造成了重创,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迫使福特不得不卖掉沃尔沃。
可以说沃尔沃在福特手下经营状况并不好,多种因素叠加,让沃尔沃这个品牌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2009年,吉利的营业额是140亿元,赚到的纯利润只有11亿元。相比于收购沃尔沃需要的巨大资金,吉利的收入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收购完成后,吉利并没有对沃尔沃的运营过多干涉,而是给予了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设立“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既保持了沃尔沃的独立性,又为其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豪华车的需求日益增长,沃尔沃凭借其安全性能和品牌形象,在中国市场逐渐打开局面。
2024年,沃尔沃更是突破了70万辆的销售大关,创下了新的里程碑。这一系列的成绩表明,沃尔沃的品牌价值也在显著提升,在消费者眼中,它变得更加高端、更具吸引力。
吉利的蜕变与成长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最显著的收获之一就是技术层面的提升。
收购之后,双方共享技术、一起合作,吉利就像开了挂一样,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
以前吉利技术不太行,被人质疑,现在有了沃尔沃的技术支持,在发动机、底盘调校、自动驾驶辅助这些核心技术方面,进步飞速,成功摘掉了“技术落后”的帽子。
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主要做中低端车型,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都比较低。但沃尔沃可是豪华品牌,品牌溢价高,口碑也好。
吉利和沃尔沃一起发展,成功实现了品牌向上的目标。就说领克这个品牌,它是吉利和沃尔沃联手打造的高端品牌,靠着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一上市就火遍市场,关注度超高。
技术和品牌都提升了,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吉利的销量和利润蹭蹭涨。
吉利这“野心”可不小,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连续收购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汽车等品牌。
这一系列操作让吉利的产品线更丰富,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在各个细分市场都站稳了脚跟,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这次合作点燃了中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热情,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让大家更加重视创新。
结语
15年前吉利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当初看似疯狂的豪赌,如今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成功的商业案例之一。
从财务收益到技术创新,从品牌提升到市场拓展,吉利都收获满满。
这场收购,对于吉利和沃尔沃而言,堪称命运的转折点,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了珍贵的经验。
现在的吉利已经成长为全球前十的车企 ,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构建了庞大的汽车帝国。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相信吉利会凭借收购沃尔沃所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继续在汽车行业发光发热。
参考信源
央广网,2013-11-20,《李书福:30多年创业历程中无数次被歧视》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