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語録類編:教學篇
論隱者,當觀其志,不可徒論其跡。
孔子稱逸民,亦致贊歎。賢者避世,亦非活身亂倫,豈可以高士爲小人乎?
思親自是人子之心不容已者,當思致力於學,乃所以事親成身。若方寸遽亂而致廢業,其失等於忘親,此不可不深省也。
學者呈所爲書院記。評云:今書院直寄洎耳,古所未有。即至簡陋,亦有屋可栖,他日書院能自建齋舍,乃須作記。吾德業遠謝先儒,未能成就得此事。所望賢輩力學,自進於聖賢,將來必可紹述光大,然後垂文於後,其所記乃可觀耳。
“敬則自然虚静”,此是指工夫之效驗,此虚静是不爲物擾之境界。换言之,可說敬則無欲,敬則無適,然不可說無適故敬。
“先難而後獲”,言之不可若是其易也。
貴在立志。悲則氣消,與前言“何難之有”何不類也?
此是終身以之之事,行之三日便有效,無乃太速乎?
問:朱子云“常人記事忘記,祇是有着意之故”,又云要窮理須是着意。答云:前語是教人“勿助”,後語是教人“勿忘”。
問:自審迫急之意多,而優柔之意少,逐文字之意多,求諸心之功少,不知何以治之?答云:治之以涵養致思。
今日且當治經,尋繹義理,勿泛泛務論辯。俗説大可置之不論不議,何預己事?
“生之謂性”與“生之理謂性”,下語天地懸隔。
學者說陽明云:善惡全不在物,而在此心。答云:此是因物付物,正“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之旨,何云好惡之情邪?好惡之情有正、有不正,循理則得其正,動氣則失其正。不窮理,又何以知其得失耶?先儒言語須着實體會,不得草草。
静坐不得法,祇是坐馳,不可遂以此爲用敬。
“惡根”字不妥,此祇是習氣,非本然也。
義理明則利心自然退聽,不患不能拔除。
一於理,則不知有吉凶。
——摘自《馬一浮全集》
阿弥陀佛[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