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战场上的英雄,生活中的罪人?

小双正能量 2025-02-20 15:42:15

【出身寒微,投军从戎】

在唐朝的诸多名将之中,薛仁贵或许并非是最强的那个,然而他的名气却是最大的。在民间传说以及影视呈现中,他被刻画成充满励志色彩且十分完美的人物形象。但实际上的薛仁贵,一方面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立下赫赫战功,另一方面却有着令人指责的杀降、受贿行为。那么,撇去完美的人物设定,真实的薛仁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薛仁贵,字仁贵,名礼,大家多以他的字来称呼他,他的本名知道的人不多。他来自河东薛氏,这可是汉唐时的名门望族。不过他父亲薛轨早早去世了,家里很快就败落了。薛仁贵年少的时候,家里很穷,只能靠种地过日子。

30 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出征攻打高句丽,大唐就此进行军事动员。名将张士贵前往薛仁贵的家乡招募兵士,那个时候,薛仁贵正忙着迁移祖坟的事儿,对于入伍这件事并没有怎么在意。

他的妻子柳氏很有眼光,明白丈夫有本事,就劝他说:“你本事不小,现在皇帝亲自出征招兵,这可是个能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等富贵了再把祖坟迁走也没问题。”薛仁贵本来就盼着能有一番作为,听了这话立马就答应了,然后成了张士贵手下的一个普通小兵。

这儿得澄清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在电视小说里,常常把张士贵刻画成跟李道宗一起为难薛仁贵的大坏人,然而实际情况是,张士贵是大唐的优秀将领,李道宗也是有着赫赫战功的皇族名将,他们俩都是贤能之臣。

刚进军营的薛仁贵一开始没什么特别的,不过他家族有出名将的基因,这让他初次表现就极为出色。当唐军到了辽东安地,郎将刘君邛被高丽军给围住了,情况特别危险。这时候,薛仁贵一人一马冲进敌阵,把敌将的脑袋砍下来挂在自己马上,高丽的士兵都被他的威猛给吓住了,赶紧撤了兵。通过这场战斗,薛仁贵的名字在唐军中流传开来,但是李世民还没留意到他。

很快薛仁贵等来了能让李世民记住自己的契机。唐军攻打安市城,于驻跸山展开大战,李世民在高处观看战况。在战场上,薛仁贵身穿白衣,手拿着长戟、腰上挂着大弓,奋勇当先地冲进敌阵,左右砍杀,谁都不是他的对手。

唐军士气昂扬,把高句丽军队打得大败,杀敌两万多人。李世民很是吃惊,专门把薛仁贵叫来,看到他身形高大、气势不凡,立马就将他升为游击将军,并且给了他很多赏赐。

在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史书记载关于薛仁贵的事情就只有这两件。后来,唐军由于安市城老是攻打不下来,就撤军回朝了,薛仁贵的第一次征战也就这样结束了。在回去的路上,李世民跟薛仁贵讲,以前的将领都老了,薛仁贵的出现让他特别高兴,接着就把薛仁贵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让他守卫玄武门。

【崭露头角,屡立战功】

在玄武门待了将近十年,薛仁贵虽说从普通士兵晋升成了将军,然而其职位的发展却受到了限制,差不多就像是警卫队长一样,很难获得建立功勋的机遇。一直到永辉五年五月初三的夜里,暴雨致使山洪暴发,洪水朝着皇宫奔涌而去,玄武门的守卫们纷纷四散奔逃。

薛仁贵痛斥逃兵后,纵身跃上横梁,冲着万年宫的方向大声呼喊,把正在酣睡的唐高宗李治给惊醒了,李治得以迅速撤离,从而逃过一劫。就因为这件事,李治把薛仁贵当作忠臣,并且赏赐给他一匹宝马。

然而,那时大唐的名将不少,薛仁贵一直没得到施展才能的契机。到了显庆二年(657 年),苏定方率军攻打西突厥,这时候的薛仁贵虽说职位不高,但富有谋略,毅然上书呈上军事好主意。

他所提的建议清晰有条理,且精准地指出关键问题,唐高宗看过之后极为赞赏,愉快地予以采纳。在此次战役里,薛仁贵运用智谋帮着苏定方顺利将西突厥攻灭,建立了功绩,由此获得了唐高宗的赏识和重用。

第二年,程名振受命攻打高句丽,薛仁贵跟着当副将。到了端城,他一马当先,带着部下像猛虎扑食一样冲进敌人的阵营,拼命厮杀,一下子就把敌军打败了,砍了三千个敌人的脑袋。

显庆五年,在横山那儿,他和高丽大将温沙门正巧碰上了。薛仁贵张弓射箭,那箭跟流星似的,每一箭都能射中,把他那厉害的箭术全给展现出来了。石城一役,敌方将领特别凶猛,连着杀了十几名唐军。薛仁贵一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攥着长戟就冲进敌阵,靠着无人能敌的勇猛劲儿,把敌将给活捉了,很快他的名声就传开了。

【性格瑕疵,辉煌背后的阴影】

没过多久,契丹起兵反叛,薛仁贵迅速赶往黑山战地,成功扭转局势,将契丹打得大败,凭借此功被晋升为左武卫将军,还被封为河东县男。两年之后,在面对九姓铁勒多达十余万的叛军时,他射出三箭就平定了天山,把敌军吓得纷纷归降,接着一鼓作气继续追击,抓住了敌军的首领,致使九姓铁勒从此走向没落。

不过这场战役把薛仁贵的性格弱点给显现出来了。他打败铁勒后,将投降的士兵坑杀,这违背了道德礼义,对大唐的形象也造成了损害;而且他还把铁勒族的女人纳为小妾,并且收了别人的贿赂。监察部门对他进行了弹劾,还好唐高宗考虑到他打败敌人有功劳,就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过了几年,高句丽那边的情况有了变化,薛仁贵被派到了战场,带队的将领是有名的李绩。李绩接连打下了 16 座城,在攻打第 17 座城的时候,新城的防守力量薄弱,薛仁贵赶去支援。他在新城杀掉敌军好几百人,接着又和高侃一起对敌军进行夹击,在金山把高句丽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掉了五万多敌人。

随后,薛仁贵领着两千人马去攻打扶余城,手下人劝他别去冒险,可他觉得打仗讲究的是灵活应变,而不是人多。最后他冲锋在前,领着唐军把扶余城给拿下了,敌军看到这情况就都投降了。

薛仁贵和李绩在平壤城外会师后,高句丽选择投降,就此覆灭。战争结束后,薛仁贵得到晋升,承担起驻守平壤的职责。他对百姓进行安抚,关爱孤寡之人,选拔人才,惩治盗贼,从而获得了高句丽百姓的拥护。

【大起大落,暮年荣耀】

以前薛仁贵最多也就当个副将,不过他战功显著,唐高宗就让他有了做统帅的机会,可这也使他在大非川之战中栽了跟头。670 年,唐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领着 5 万大军去攻打吐蕃,郭待封是副将。郭待封出身显贵,以前和薛仁贵级别一样,不情愿在薛仁贵之下,结果将帅之间闹得不愉快。

薛仁贵领着精锐部队进入乌海,于河口出其不意地攻击并消灭了吐蕃的军队,接着安营扎寨。他心里清楚,打了胜仗后吐蕃肯定会反攻,而且自己这方不适合再接着打仗了,于是就让郭待封赶紧带着辎重和粮草过来会合。

然而郭待封不听从指令,行动拖拉,结果被吐蕃的名将论钦陵带着20万大军给打败了,辎重粮草都丢了个精光。薛仁贵没办法,只得率军退到大非川,这时吐蕃以及其附属国的40万大军前来攻打,唐军人数太少,根本打不过,差不多都被消灭了。薛仁贵只得请求讲和,吐谷浑也就这样被攻占了。战争结束后,他被降为了普通百姓。

一年过后,高句丽的遗民发起叛乱,薛仁贵得以再次被任用,担任鸡林道总管。然而随后他出了事儿,遭到流放,被发往象州。至于他被流放的缘由,存在诸如被新罗水师打败以及贪污敛财等多种不一样的讲法,实在难以查明真相。

经过十年的流放,在 681 年,薛仁贵得到唐高宗的再次任用。到了第二年,突厥侵犯并州,李治想到他打败九姓铁勒的过往功绩,就命他前去迎战。突厥人听闻主帅是薛仁贵,起初并不相信,等到两军对垒之时,薛仁贵摘下头盔,突厥人认出了他,吓得赶忙下马叩拜,然后慌乱地逃走了。

薛仁贵带领军队奋勇冲杀,杀敌一万多人,还抓获了两万多俘虏,赢得了云州这场大胜仗。而这一仗,是他这辈子打的最后一场仗,让他把之前战败的耻辱给洗清了。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唐的传奇将领薛仁贵,因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想想他的这一生,那简直就是一部宏伟壮阔的篇章。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显露头角,靠着出众的武艺和勇敢的气概,在战场上开始展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君王的认可;到了中年,他战功累累,把九姓铁勒打得大败,让高句丽投降,还打败了突厥,那真是辉煌无比。虽说他老年的时候曾有过不如意,但在晚年又穿上战袍出征,重新获得了荣耀,最后有了一个好的结局。

他之所以能被众人皆知,文艺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真实的薛仁贵也并非完美无缺,他曾有过一些不体面的行为。但不管怎样,他的卓著战功是不容否定的,就像《旧唐书》说的那样,他“勇猛强悍、健壮勇敢,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他的传奇事迹,会一直铭记在历史的进程中以及人们的心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