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四川泸州古藺县举行,首次增设的“传播贡献奖”引发广泛关注。该奖项由网络带货主播董宇辉获得,一举打破传统文学奖项的固有边界,开启文学与新媒体融合传播的新篇章。
董宇辉的获奖也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为其点赞,认为他将文学内容送达了更广泛的群体,赋予文字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也有人质疑其专业性,认为主播“念错字”“讲历史不严谨”,是否能承载文学推广的职责。
人民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回应:“董宇辉的直播间在短时间内让数百万观众关注《人民文学》,这在当前媒介生态下已具不可忽视的传播价值。”数据显示,2024年1月23日,《人民文学》首次入驻董宇辉直播间,4小时点赞破亿,总浏览量接近千万;同年12月20日再次合作,2小时吸引观看人数超700万。
这背后,是中国文学传播策略的悄然转变。面对传统纸媒读者结构日渐固化的现实,越来越多文学机构尝试通过新媒体与年轻一代构建对话。董宇辉的入局,不仅放大了文学IP的外部影响力,也让经典文学作品借助短视频与直播,走入更多家庭与课堂。
从传播学角度看,董宇辉将文学“重新包装”,融入互动性更强、节奏更快、情绪更直接的传播场景中,使其成为“可以被消费的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内容再创造。尽管形式新颖,但核心价值依然是文学本身——用语言触及情感与思想。
此次“传播贡献奖”的设立,既是传统权威文学奖项对互联网话语权的主动拥抱,也释放出“文学不是象牙塔专属”的信号。它意味着未来文学将不仅限于发表在期刊或图书,更可以在直播间、短视频和播客中焕发新生机。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从“作品认可”到“影响力认可”,人民文学奖的这一突破,为内容生态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董宇辉的获奖,也许只是文学大众化路径上的一个节点,但无疑将在当下乃至未来,激励更多人以不同方式走近文学、热爱文学、分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