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历史的活化石,是城市文明的无声见证者。2025年,贵阳市档案馆迎来建馆65周年。从1960年成立至今,这座承载贵阳历史记忆的“兰台”始终秉持“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在栉风沐雨中砥砺前行,四度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研究贵阳历史、服务社会发展的文化标杆。
筚路蓝缕:从简陋库房到现代化新馆
1959年底,贵阳市档案馆开始筹建,1960年1月16日正式成立。建馆初期,条件极为艰苦:馆舍几经搬迁,库房面积不足百平方米,第一代档案人挤在贵阳市市府路14号市政府大楼内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中办公。即便环境简陋,他们仍以高度的责任感收集整理档案,为贵阳留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贵阳市档案馆旧馆大门(1989年4月1日拍摄)
20世纪80年代,虽然增加了市政府办公楼地下室约300平方米作为档案库房,但整体条件依旧艰苦。直到1992年,贵阳市首座独立档案馆大楼在云岩区鹿冲关半边街落成,档案事业迈出重要一步。然而,地处城郊的地理位置给群众查档带来不便。2019年12月,随着第三代档案馆的启用,这座面积1.6万平方米、毗邻市级行政中心的现代化馆舍,以先进设备、便捷交通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成为贵阳档案事业腾飞的新起点。

贵阳市档案馆(2019年至今,观山湖区馆址)
馆藏瑰宝:见证贵阳历史变迁
截至2025年,贵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达58.37万卷、62.2万件,丰富的馆藏全面记录了贵阳历史发展的轨迹,成为研究贵阳历史沿革的珍贵宝库。馆内珍藏着众多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档案资料,其中,明清两代“在筑同乡会馆”、房屋田产买卖典当契约、碑记、账簿等档案,是形成时间最早,研究明清文化的珍贵资料。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档案被列为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真实记载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以贵阳市图云关为基地,培训抗日医务人员、组织医疗队、医药物资奔赴抗战各战区“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抗战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2020年征集的《贵州百年》百米书画长卷,由省内8位知名画家共同完成,用艺术手法展示了贵州百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民俗民风、名胜古迹等。同时在企业改制工作中接收寄存的贵阳市棉纺厂、贵州柴油机总厂、贵阳市粮油公司等破产改制企业档案,既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也为研究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留存了宝贵资料。

在阅览室查看档案
服务创新:从线下查档到云端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档案馆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推行“8小时不间断查档”,开通微信线上查询,通过建立民生档案跨馆查询联动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跨馆查询。依托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民国报刊缩微胶卷、古旧地方志等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实现“指尖上的历史共享”。
在文化传播方面,档案馆打造贵阳历史文化档案方志陈列展,以“贵阳记忆”主题展为核心,结合“红色贵阳”户外广场,通过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年接待研学团队2000余人次。2019年,“贵阳方志云”数字平台上线,被列为贵阳市“十大数据民生工程”,整合200余处文旅资源,设立“老城记忆”等数字展厅,访问量突破38万人次,成为市民追溯城市文脉的“云端窗口”。

贵阳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联合举办研学活动
数字赋能:从传统管理到全国示范
自1994年引入首台计算机起,经过专题数据库建设、局域网搭建、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发等历程,至2025年,贵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已达94.35%。2020年,“贵阳市档案服务社会查档系统”上线,市民可一键查询档案;2023年,贵阳市档案馆通过国家测评,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依托“数字活市”战略,档案馆建成存储备份一体机、信息管理系统等设施,实现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为贵阳打造“中国数谷”增添文化底色。
近年来,贵阳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创新实施“五个一行动”,即实施一项工程、编纂一批文献、建好一个平台、做优一个阵地、建强一支队伍,以档案方志之力助力“文化贵阳”建设。
其中,“让档案回家”工程,从南京等地征集历史地图、名人书信50余份,完成17个单位(全宗)的2200余卷、11万余件档案、声像(光盘)7张的接收进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资源。
编撰《贵阳史话》《贵士名贤》等一系列历史文化丛书,《贵阳扶贫志》率先启动并完成编纂,《贵阳年鉴(2021)》等2部年鉴入选全国精品年鉴工程。
积极协同市档案局建立全省首个市(州)级档案和地方志专家库及专业人才库。全馆共有4人入选国家级“三支人才队伍”,8人入选贵州省档案和方志专家库,19人入选贵阳贵安档案和方志专家库及人才库,为“文化贵阳”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六十五载风雨兼程,贵阳市档案馆从一纸一墨的守护者,蜕变为数字时代的文化先锋。贵阳市档案馆馆长刘丽先表示,未来,贵阳市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实践篇章贡献档案方志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