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北宋柳永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面积5.65平方千米。那一泓脉脉含情、盈盈凝睇的丽水,就涵藏在这一带若隐若现的山峰中。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墩鼎足而立,就像三颗绿宝石,巧妙地镶嵌在这碧玉似的水面上,而苏堤、白堤则像两条飘带飞逸其中。著名的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分别为: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水映山容,山容益添秀媚;山衬水态,水态更显柔情。西湖美景常使游人流连忘返,目迷心醉。
西湖十景

苏堤即苏公堤。宋代苏东坡于元四年(1089)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一道长堤,横亘南北,将西湖截为两段,分成里湖和外湖。沿堤遍植桃柳,苍翠葱郁,可谓“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曲院原在今灵隐路上的洪春桥畔。南宋绍兴初年,这里有一家酿造宫酒的院,院中种植荷藕,清香远溢,景名“院荷风”。康熙南巡时改名“曲院风荷”。西湖孤山东南有楼一处,楼前碑亭上有康熙题名“平湖秋月”。月圆之夜在此品茗赏月,湖面风来,令人心醉神迷。断桥是白堤东头的第一桥,因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传说“白蛇传”故事中白娘子与许仙首次相会,就在此桥。大雪初霁,断桥拱顶处积雪先融,远远望去,桥顶雪残恰似断开,此景名“断桥残雪”。
西湖东南岸,柳浪桥畔翠浪层层,莺声呖呖,行人驻足而听,故名“柳浪闻莺”,沿湖柳荫夹道,宛若画图。南宋时苏堤第三桥与第四桥相对,其间一水名花港,通花家山。山下原有卢园,园内有池,鱼种奇异,时人提名“花港观鱼”。现今,鱼池上石桥曲折,池内金鳞红鲤悠然自得,为观鱼佳处。雷峰为南屏山支脉,在西湖南岸,峰顶原有雷峰塔,传说是白娘子被法海禁锢处。每当夕阳西下,霞光耀眼,孤塔披一身金彩,兀立苍穹,是为“雷峰夕照”。
双峰指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于薄雾轻岚之中时隐时现,远望如插云天,因取名“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指西湖南面宛若屏障的南屏山和山下净慈寺内的钟声。每当暮色苍茫,万籁俱寂,寺钟一响,山谷回应,传声悠远,历久方息。“三潭”是西湖三石塔。塔身中空,呈葫芦形,腹部有5个圆孔。每当皓月当空,在塔内点上灯烛,洞上蒙上薄纸,光束透过圆孔倒映水面,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塔影婆娑,别生情趣。
西子湖传说

“西湖”这个名称,始称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将白玉琢磨了许多年,使之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就派天兵天将把它抢走了。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争执之间,明珠掉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这是神话传说中西湖的来历,在科学家那里却有另一番研究和探讨。
大约80多年前,年轻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来到了杭州。他登高望远,发现水光潋滟的西湖三面环山,它的东边经过杭州城和一片平原,最后与东海相连。看到这番情景,竺可桢的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西湖是怎么形成的?经过仔细观察,他推测西湖的前身是一个泻湖。此后,关于西湖成因问题的讨论逐渐升温。在人们的眼中,西湖再也不只是“山川秀发,景物华丽,自唐以来,为东南游赏胜处”,更是一个难解的谜!
沧海变明珠:西湖形成之因人们关于西湖的探讨,可以说是其源亦远,其流亦长。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年间,就有人经过实地考察和推断,认为西湖是由海湾演变而来的。可惜那时人们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无法对西湖的成因进行更为完善和科学的解说。那么,这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究竟是如何画上的呢?
竺可桢先生最早运用科学原理解释了西湖的成因。1921年,竺可桢对杭州以及西湖进行实地考查后指出:西湖的南、北、西三面均为山所围绕,只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杭州就在这个平原上)。与其他的冲积平原一样,这个冲积平原也是由于河流所带来的沉淀积成的,是钱塘江所成的一个三角洲。让我们作一个合理的想像来追想当时的情景:在钱塘江初成时,一切冲击土还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只不过是钱塘江江口左边的一个小湾儿。渐渐地,钱塘江的沉淀慢慢把湾口塞住,这小湾儿就变成了一个泻湖。竺可桢还从钱塘江沉积速度,推断出西湖形成的年代大约在12000年前,并客观地指出:“西湖若无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
1977年,浙江省水文地质队对西湖进行了细致的地质考察工作。他们在西湖湖滨打钻取样,对样品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最后也得出结论——西湖是泻湖。
泻湖说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完善,终于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构造湖盆-泻湖-人为治理综合说”。“综合说”认为:在第四纪海侵时,海平面上升,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杭州湾的西湖盆地被海水淹没而变成了一个海湾。在这个海湾,西面经受了西湖群山水流的冲刷,在西湖中央的底部淘出了一个凹陷;东面遭受携带大量泥沙的海潮的冲击;在西湖湾口区,水流与潮流碰汇滞流而形成水堆,由于流速减弱,挟沙力渐小,使水流与潮流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逐渐形成西湖湾口的水下沙洲,这片沙洲就成为今天杭州城区的基址。当这片沙洲在2600年前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曲院风荷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有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出露成沙漫滩后,西湖才成为一个泻湖。然而,年复一年的海潮仍然袭击着原为沙漫滩的杭州城区。在高潮位、大潮汛的年代,海潮甚至会将整个杭州平原城区(杭州的城区在宋代以前,山麓、平原各占一半)淹没,海水灌入,西湖成为一片汪洋。直到吴越钱谬筑捍海堤之后,西湖与钱塘江涌潮才最后被隔绝。正是历代杭州官民防海抗潮、筑堤浚湖的不懈努力,才使西湖逐渐定型、稳定。事实上,西湖的成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唐宋至今的1000多年里,杭州城周围地区的许多远比西湖大得多的湖泊,都因人为的围湖造田而逐渐湮废,唯有西湖由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如市民生活饮用水的供应,市内运河水源等),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说,西湖的形成与延续,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大自然使得沧海变明珠,而一代代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使得这颗明珠更加光彩照人!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