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开始大力推行逆全球化政策,这一举措令世界诸多国家和人民感到困惑。毕竟,全球化产业链的构建最初是由美国主导的,在这个产业链中,美国掌控高科技研发,欧日韩负责高端生产,中国承担中端生产,印度、东南亚专注于低端生产,俄罗斯、沙特等国保障能源供应。如此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全球化体系,为何美国如今要试图打破?
美国推动全球化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自 60 年代起,美国工人阶层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他们不再愿意从事脏累的生产工作。同时,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促使资本纷纷出海,寻找成本更低的生产地。此外,美元需要向全球输出,这就要求美国从其他国家采购商品和能源。基于这些因素,美国主动将中低端产业向外转移。
为避免其他国家借助美国转移的产业崛起从而威胁自身地位,美国精心设计了产业布局,将整个产业链切割得极为细碎。例如,拥有丰富粮食、能源和人口资源的俄罗斯被限制获得制造业,而制造业主要分配给了日本、韩国等存在先天资源不足的国家。然而,在这一布局中,美国忽视了中国。
从 60 年代到 90 年代,美元持续输出,导致美国自身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为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商业利益集团开始鼓吹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这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基础,使其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优势,不仅在中端生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向高端产业迈进,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这无疑超出了美国最初的预期,也让美国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美国推行逆全球化,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等手段来重振本国制造业,减少贸易逆差,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
逆全球化导致全球贸易和投资受阻,各国经济合作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失去了参与全球分工的机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对于美国自身而言,也并非能够实现其预期目标。一方面,强行推动制造业回流面临诸多困难,包括高昂的成本和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等;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美国应当重新审视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和责任,摒弃逆全球化的错误做法,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包容的全球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