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多雨季节,中耕松土如何进行,成本控制方法
在农业的世界里,蚕豆的生长与季节气候息息相关,而当雨水频繁的时节来临,对于蚕豆种植来说,中耕松土这一环节就显得格外关键,它如同为蚕豆的健康生长开辟一条道路,同时合理控制成本也是每位种植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蚕豆生长过程中,雨水较多时中耕松土不进行或者不正确进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数据显示,在雨水丰富的季节,如果不进行中耕松土,蚕豆地里的土壤透气性会急剧下降。正常情况下,土壤中的孔隙能够让空气自由流通,氧气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比如可达 20% 左右。但多雨季节,若土壤没有得到适当翻动,透气性降低后,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可能会下降到 5% 以下。这对于蚕豆根系的呼吸作用是个巨大打击,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养分的能力会大打折扣。研究发现,不进行中耕松土的蚕豆田,蚕豆根系的生长速度可能会比定期中耕松土的田块慢约 40%,吸收氮元素的量降低约 30%,磷元素降低约 25%,钾元素降低约 20%,最终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
那么为什么雨水季中耕松土如此重要呢?雨水季时,蚕豆土壤表面容易形成一层板结的水层。这就好比在土壤表面盖了一层密封的盖子,阻碍了土壤内部与外界的交流。松土可以破坏这层板结,让土壤颗粒重新变得疏松。实验表明,松土后的蚕豆田,雨水渗透速度能提高约 60%,避免了积水过多的问题。积水多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像根系腐烂的风险会大幅上升,不松土的田块根系腐烂率可能达到 15%,而松土处理后的田间根系腐烂率能控制在 5% 以下。
而且,适当的中耕松土有助于蚕豆根系的扩展。蚕豆的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力军”,在多雨的季节里,疏松的土壤能够让根系更自由地延伸。数据显示,在松土良好的蚕豆田,根系的覆盖面积能够比未松土的田块增加约 35%,能充分吸收更广泛土壤区域的养分和水分,保证蚕豆生长过程中的养分供给。
既然中耕松土的重要性如此鲜明,那怎么在多雨季节进行中耕松土并且控制成本呢?
从工具的选择上来说,传统的人力和畜力犁耙工具,虽然成本低,但是效率低。比如一头牛犁地的速度,每天可能只能完成一亩多一点的耕地面积。现在有一种新型的轻型旋耕机,价格相较于大型的农业机械较为便宜,购入成本大概在几千元左右。而且它的松土效率较高,每天能完成三到五亩土地的中耕松土。在能源消耗方面,人力使用简单工具每天可能会消耗一个人较大的体力,工作八小时的效果可能不如旋耕机工作一小时。旋耕机使用柴油,按照每小时消耗柴油 2 到 3 升计算,松一亩地柴油费用大概在 10 到 15 元。相比人力消耗的体力和时间成本,是很划算的。
在松土的时间选择上也有讲究。不要等到土壤完全板结后再进行。一般在每次降雨结束后,趁土壤表面还没有完全干涸的时候进行松土。此时土壤湿度适中,松土阻力小,效果也更好。而且松土深度并非越深越好,蚕豆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 10 到 20 厘米,松土深度控制在 15 厘米左右就可以满足需求。若深度过深,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都会增加,比如使用旋耕机深度增加 5 厘米,油耗可能就会增加 5%,作业时间也会延长 15%左右。
松土的方式可以采用条沟式和网状式相结合。在蚕豆行间进行条沟式松土,每隔 30 到 40 厘米开一条宽度 10 到 15 厘米,深度 15 厘米的条沟,这样既能让雨水快速下渗,又不会破坏蚕豆根系的连贯性。然后在田块四周和内部进行网状式的小范围松土,以打破表土的板结。这种综合式的松土方法,相比单一的松土方式,能够使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约 50%,在成本上,人工投入只比单一方式多 20%,但效果远胜。
在中耕松土的频率上也要把控好。过于频繁和松土次数过少都不合适。多雨季节,大概每隔 10 到 15 天进行一次中耕松土比较合适。次数过少,如超过 20 天一次,松土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根系的生长依旧受到抑制。而过度频繁,像每周一次,人工和设备的投入成本会大大增加。以人力为例,每天工作 8 小时,每周松土一次,人工时间成本每月可能达到 80 小时。而 10 到 15 天松土一次,每月人工时间成本在 60 到 70 小时左右,设备的磨损和油耗也相应减少。
在蚕豆的多雨季节进行中耕松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工具、时间和方式,并合理控制频率,在保证蚕豆良好生长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