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警方破获一起新型“碰瓷”诈骗案件,犯罪团伙利用精心设计的“龟速前车诱导超车+共享单车假摔索赔”组合套路,短时间内作案十余起,非法获利上万元。
这一手法隐蔽性强、分工明确,令不少司机防不胜防。本文结合案件细节与专家分析,揭秘此类骗局的核心逻辑,并给出实用防范建议。
一、新型碰瓷手法全解析“流水线式”分工作案
第一步:前车压速制造超车条件团伙中一名成员驾驶车辆在狭窄路段以极低速度行驶(约20公里/小时),迫使后方车辆不得不超车。
第二步:共享单车“精准假摔”
当目标车辆超车时,对向车道骑共享单车的同伙突然将手机扔向地面,并假装被剐蹭摔倒,随后以“手机屏幕碎裂”“身体受伤”为由索赔,金额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第三步:快速撤离逃避追查前车在事故发生后迅速驶离现场,留下受害司机与“伤者”交涉,而“伤者”通常拒绝报警,要求私了。
道具与场景设计
碎屏手机成核心道具:嫌疑人提前准备已损坏的手机,利用司机慌乱心理夸大损失。
路段选择:作案多发生在仅有两车道的狭窄路段,监控覆盖不足且交通流量较大,便于制造混乱。
二、真实案例:从诈骗到落网成都团伙的“暴利生意”2025年3月,成都金花桥派出所连续接到多起报案,司机均反映在超车后遭遇骑共享单车的“伤者”索赔。警方通过调取监控发现,每次事故现场均有3名男子配合行动,分工明确如“流水线”。
经查,该团伙在短短一个月内作案十余起,非法获利1万余元,最终被警方跨省抓捕归案。
相似案件频发
上海外卖员“碰瓷产业链”:一名前外卖员黄某,专挑车辆转弯或掉头时利用盲区制造事故,两个月内碰瓷十多次,骗取赔偿3.5万元,最终被判刑一年三个月。
成都双流区同类案件:警方近期发现类似手法在双流区再现,目前正在调查中。
三、为何司机频频中招?心理战术
利用司机愧疚感:超车行为易让司机产生“违规”心理负担,嫌疑人趁机施压要求私了。
夸大损失威胁:以“手机价值数千元”“身体不适需就医”为由,逼迫司机快速赔付。
法律盲区与监控漏洞
部分司机因超车时压实线或未完全遵守交规,担心被追责而选择私了。
狭窄路段监控死角多,难以记录事故全貌,给取证带来困难。
四、警方与律师的防范指南遇事故三步走
第一步:保持冷静,立即报警无论事故责任是否明确,均需报警处理,避免与对方私了。
第二步:保存证据拍摄现场照片、视频,记录对方身份信息及车辆细节,留意是否有同伙车辆。
第三步:联系保险公司由专业人员到场评估损失,避免被虚报金额。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若损害系受害人故意造成,行为人无需承担责任。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
技术升级推广智能行车记录仪,实现多角度实时记录,并接入交通管理平台。
加强执法协作警方与保险公司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筛查异常高频事故报案。
公众教育通过案例宣传提高司机防范意识,破除“破财消灾”的侥幸心理。
成都新型碰瓷案件不仅暴露了犯罪手法的迭代升级,更警示公众: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唯有保持警惕、坚守法律底线,才能避免成为骗局受害者。
正如网友所言:“遇到事故,报警是铁律,私了就是助长犯罪气焰!”
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碰瓷”经历?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分享你的经验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