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凑70元给穷小子创业,赚钱后为家乡修75座桥

了鱼驴纪实 2025-01-17 18:23:45

前言:

一个偏远山村的年轻人,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毅然投身军旅,用九年的军中生活锻造出坚韧的意志。

退伍后他因家乡 乡亲们凑的70元路费远赴新疆闯荡,从搬砖起步到商业巨头,从濒临崩溃到再次崛起。

他的名字逐渐与财富和传奇划上等号,但真正让人感动的,却是他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是谁?又用什么方式改变了一个村子的命运?

军旅生涯与商业崛起

四川丁字桥镇是个小山村,几十年前这里四面环山进出不便,1959年郑大清出生在这个村子里,家庭贫困、资源稀缺,日子过得并不容易。

小时候郑大清帮父母干农活,连鞋子都没几双穿,父母开明总想着让孩子读书有出路,但到了初中,家里实在供不起学费了,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

这样的生活仿佛已经注定了他的平凡命运,而1977年的一则征兵通知,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18岁的郑大清走进部队,这是一件工作衣裳的改变,更是人生起点的重新书写,他在军营表现出色,训练从不喊累,做任务更是冲在最前面,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还拿到过三等功。

他在部队待了九年,逐渐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退役时郑大清学到的并不是简单的战术能力,而是如何坚持、如何面对难题。

退伍之后他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与周围的年轻人有了差距,当时很多人已经开始到沿海城市打工,带回不少“洋气”的东西:新衣服、收音机,还有比村里好太多的收入。

而郑大清靠着在家附近做零工,仅能勉强糊口,眼看村里人一个个外出“淘金”,他决定也要走出去。

但去外地需要路费,而家里根本拿不出钱,一次次计算账本都无解时,村里人做了一件让郑大清终生难忘的事。

村里的乡亲们得知郑大清要去外地打工,却被路费卡住,大家主动凑钱帮忙,每家拿出两三元,七凑八凑终于凑够了70元。

这对当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笔小钱,而对郑大清来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他带着这70元钱,坐上了去新疆的火车。

到乌鲁木齐时郑大清身上只剩下一块两毛钱,冷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脸,他没有学历,没有技能,能做的只是凭力气赚钱,他很快加入了建筑工地,干的是搬砖、扛水泥的活。

工地生活辛苦,但他没把目光停在眼前的体力活上,晚上回到宿舍,别人都睡了他却挑着灯看书,很快他开始能看懂工地上的建筑图纸,被提拔成了班长。

此后他逐渐攒下了一些积蓄,也终于还清了乡亲们凑的70元路费,当时这只是一个小目标,但从这里开始郑大清的视野开始打开。

再后来他带领更多乡亲去乌鲁木齐发展,一点点搭建起自己未来的商业版图,他的人生并没有就此平坦下去。

创业初期他经历过亏损和老板跑路,甚至一度背负巨债,但即使在最低谷时他依然记得自己曾被人帮助过,那份感激与责任感,始终驱使着他向前。

逆境中的承诺

创业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郑大清从建筑工地的班长做起,逐渐积累人脉,开始尝试承包小工程,这些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郑大清一心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于是他把家乡的十几位村民带到乌鲁木齐,成立了自己的施工队,现实给他上了一课:创业需要汗水,还需要运气。

一次工程中他接下了一个小型的建筑项目,带着大家日夜赶工,眼看着工程就要顺利完工,可项目的老板卷款跑路了!

这意味着几个月的辛苦没有收入,还欠下了工人工资,对于刚起步的郑大清来说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是施工队的负责人,这笔亏空直接落在他的肩上。

他没有推脱责任,而是主动写下欠条,承诺一定会带大家赚回这些钱,乡亲们看着他的态度虽然失望,却选择相信他,这种信任来得不易,也给了郑大清坚持下去的力量。

为了尽快翻身,他接下了一个价值13万元的厂房维修合同,这笔工程是他东借西凑来的资金能承受的极限,但郑大清顾不上风险,带着施工队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他吸取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不但仔细核查了项目方的资质,还亲自盯着每个环节的进展,经过五个月的日夜奋战,他们终于顺利完工,工程质量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认可。

拿到工程款那天,郑大清没有先想着自己,而是第一时间把欠下的工人工资全部结清,他带着大家去当地最大的餐馆吃了一顿丰盛的“庆功宴”。

那顿饭并不奢华,但它是所有人苦熬过最难的日子后的一份回报,随后郑大清逐渐接手更多小型工程,用脚踏实地的方式打开了建筑行业的局面。

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务,还开始积累第一桶金,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努力中郑大清明白了信任是最珍贵的资本,但它需要用行动去兑现。

他的施工队越做越稳,渐渐在乌鲁木齐的建筑领域站住了脚,作为一名从山村走出的创业者,他明白乡亲们的期盼不只是眼前的工钱,更是能否彻底改变家乡的困境。

感恩之举

事业逐渐稳步发展后郑大清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自己身上,他深知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开始。

他想起家乡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坑洼的山路、孤立的村落、靠肩挑背扛才能运出的粮食,这些限制了村民的生活,也让丁字桥镇的未来难以为继,他开始思考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修桥筑路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大目标,他知道只有交通便利,乡亲们的农产品才能走出去,外面的资源才能进来,村里的孩子才能顺利上学。

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的工程,但郑大清没有犹豫,他捐出700万元,用于全县范围内修建75座“慈母桥”。

这些桥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更连通了村庄与城镇,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村里一座临河的小桥,是修建计划中的第一个项目。

原本这座桥只是几根木头拼起来的渡口,走上去摇摇晃晃,村民过一次都提心吊胆,郑大清的工程队用几个月时间,建成了一座宽敞、稳固的水泥桥。

桥建好那天,村民们纷纷赶来围观,有人激动地拍手,类似这样的场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接连上演,每一座桥都像是一条纽带,将过去的贫困与未来的希望连接了起来。

除了桥梁郑大清还着力改善家乡的教育环境,他清楚自己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的遗憾,也不希望下一代重蹈覆辙。

他捐建了五所希望小学并设立了奖学金制度,为那些家庭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孩子提供支持,在他的资助下许多孩子走出了小山村,考上了大学,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修桥、建学校,解决的是基础条件,但他知道只有让家乡拥有可持续的经济来源,村民的生活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于是他开始尝试通过产业扶持,为家乡注入新的动力,他决定以产业发展为切入口,让村庄彻底摆脱贫困的束缚。

独特回馈

2019年四川丁字桥镇迎来了最热闹的一天。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在广场上热切地谈论着一个消息:郑大清回来了。

他为全村人准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坝坝宴,这一次的宴席不是普通的家乡聚会,而是郑大清用心准备的一场回馈之旅。

宴席一百多桌,菜品丰盛,从山珍海味到家乡特色样样齐全,更特别的是郑大清还安排了几位从未出过村的老人乘坐直升机飞上蓝天。

这些老人一辈子都在山村中生活,最多坐过拖拉机,却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俯瞰自己的家乡,活动当天直升机盘旋在丁字桥镇的上空,吸引了无数村民抬头仰望。

而在空中的老人们激动得双手紧握,眼里满是惊喜,宴席过后郑大清的员工带着一摞摞现金红包分发给村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2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现金。

这些钱虽不算巨额,但对很多普通村民来说是一份暖心的礼物,也是对他们支持与信任的回报。

而郑大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发钱”上,他知道真正能让乡亲们脱贫的,是可持续的产业,在这次回馈行动中他决定在村里建立了一座纳米晶硅生产厂。

这座厂房为村里的青壮年提供了工作岗位,还让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通过工资养家,实现稳定的收入来源。

从宴席到红包,从直升机到厂房,这让村民们感受到了郑大清的诚意,也让丁字桥镇焕发出新的生机,郑大清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财富的意义不在于积累,而在于分享与改变。

结语:

郑大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逆境中的坚持、感恩与责任,他从一个拿着70元路费的普通退伍军人,成长为身价百亿的企业家;从曾经被帮助的小人物,成为帮助别人的“大人物”。

他用桥梁连接乡村,用希望点燃梦想,用行动回应恩情,真正的成功是善意与感恩的延续。

参考文献:

南充晚报2018-02-12发布的《仪陇籍企业家郑大清连续11年为200多位贫困老人发红包》

央视网2013-01-14发布的《打工仔惊天创业史:从1.2元到20亿》

仪陇新闻网2013-10-09发布的《仪陇籍“慈善爱心企业家”郑大清捐资10万助教家乡孩子》

0 阅读:0

了鱼驴纪实

简介:记录美好生活,每天聊聊你感兴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