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所建立的大秦王朝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一大进步,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的建立意味着我国跨过了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迈进,他之所以将自己命名为“始皇帝”,是想要统治千秋万世,这也反映了对死亡的基本认知。
那时的人们思想范围有限,相信君权神授,相信皇帝是天子,同时也认为天子不会死亡,秦始皇的思维就是如此,他认为人在百年之后,同样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带兵打仗,所以从很早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并且持续了几代人,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所发现的骊山陵墓。
迄今为止骊山陵墓都是在外面进行浏览,到现在依然没有被开发,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强烈的汞反应,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墓中拥有大量的金属汞,这种常态下以液体存在的金属有剧毒,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水银。
秦始皇的陵墓中到底有多少水银?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
秦始皇陵墓的选址与修建
根据考古发现,秦始皇的陵墓在骊山北麓,规模非常宏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出土的兵马俑就可以推测出来,上个世纪70年代,西安临潼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随着这一批历史文物的出土,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诞生。
考古学家将它称之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但这些被高度评价的兵马俑实际上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并不是他的陵墓之所在,仅仅是一部分的陪葬品就有如此之规模,那么正宫陵寝究竟恐怖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秦始皇的陵寝距离当时的首都咸阳大约60多公里,之所以选址在此处,其实也拥有一定的风水要素,正是渭水之南,骊山之北,头靠山,脚踩水,象征着江山永固,而陵寝的具体位置又在黄土台原之上,正巧可以登高远望。
以此象征着秦始皇将自己的江山一览无余,既可以看到旭日东升,也可以观察日薄西山,向北还可以看到茫茫的原野,就像是天子的卧榻之侧,对于帝王而言,这里是少见的风水宝地,也是最佳的陵寝修建场所。
尤其是对于秦始皇这样不相信死亡来临的帝王而言,骊山这一块龙脉,总要充分利用起来,既然死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那就在自己的长眠之所打造出生前该有的一切。
从秦始皇13岁即位开始,这所陵墓也随之修建,而当时的秦王嬴政年龄尚小,他并不知道这就是为自己在修建陵墓,即使知道也无法改变些什么,所以最初的修建工作是由吕不韦负责,对于秦始皇自然会选择全新的陵墓所在区域,继续向东北延伸。
监督修建与内部构造
因为秦始皇的陵墓并没有开始挖掘,所以皇陵内部究竟长得什么样子,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随着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科学工作者对于正宫陵寝自然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广泛进行了研究和考证。
至于具体的调查和研究推测,可能要根据当时主持修建和监督的人身上着手,既然在陵墓开始修建时,秦始皇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所以当时下达修建和监督修建命令的,并不一定是秦始皇本人。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关于陵墓修建的问题只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李斯,一个是张邯。
李斯是个秦朝的外来户,并且进入秦国比较晚,一开始的官位也很低,而且还有被逐出秦国的风险,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李斯才当上了丞相。
在此之前他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而李斯担任丞相职位的时候,秦始皇陵已经施工修建了26年,也就是说里斯并不可能主张修建和监督,而秦始皇的陵寝,秦二世也曾下令继续修建,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李斯就已经被杀了。
所以参与秦始皇陵墓修建的人,可能有李斯,但是绝对不止他一个,张邯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至于修建陵墓的具体旨意,有可能来自于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
根据时间线推断,当时秦国的掌权人乃是相邦吕不韦,所以陵墓修建工程的总负责人应该是他。
毕竟他也是当时的丞相,而丞相主持修建帝王陵,也是早期奴隶制的礼制规定,所以吕不韦在当时很有可能负责了秦始皇陵墓的设计。
位置选择,全程监督以及内部的具体构造,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所以具体的内部结构,只能运用现代技术去推断,在秦始皇陵最初被发现的时候,西安地区的考古学家也曾对其进行了检测,完全可以证明,秦始皇陵墓地宫的形态是完整的,排列十分有序。
主墓室的位置在封土掩埋之下的中央地带,并且探测到了类似石头或砖块的结构,不仅如此,其中应该还有许多的陶制围墙和四角建筑,在陵墓之内还会有宫殿和灵寝。
根据地质调查得到的结果看,陵墓周围发现了很多废石料,结合方位和文献之中的记载,这些材料是曾经修建陵墓的原材料,大约跨越110千米的距离。
水银与宝物
另外史料记录还表示,秦始皇陵的地宫之内有很多金银器物,并且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全部灌输进去,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大小来看,对于这些陪葬品都是1:1还原的,并且做工十分精细,据此推断,文献中所记录的大江大海位于正宫陵寝,也应该是1:1还原。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水银的说法似乎就有些不可信了,毕竟古代的江河湖海面积广阔,要用水银等比例还原,就算是现在的技术也不一定能做到,更何况是当时。
为了证明这一点,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的封土周围进行了采样,很快发现在一个面积大约为12000㎡左右的区域内,出现了强烈的汞反应,虽然其他地区也存在大小不同的汞反应,但这里的强度却是周围背景区域的六倍。
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历史学家很快对周边地区进行了化学测试,结果得到结论,水银流进地宫两侧,陵寝北部汞含量是陵寝南部汞含量的三倍,银含量超出6到8倍,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秦始皇陵寝内有大量的金银器物,还能证明其中有很多流动性水银。
其实秦始皇陵墓内的金属汞是必然存在的,只是含量多少的问题,其实都不用进行检测,普通人到了那里也会发现不同寻常的地方,在骊山陵墓附近的山头上,曾种植着一棵石榴树,它生长在这里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但是如此格格不入。
因为在这棵树的周围,都只是一些枯黄的杂草,只有这棵石榴树还坚挺在这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树上的果实并没有呈现出健康的红色,而是一种近乎病态的黑红色,一眼就能分辨出是被过度污染所导致,这也能够变相证明地宫之内的水银含量非常高。
要知道金属汞在常温之下会挥发到空气里,而这棵石榴树长在地面上,距离深埋在地下的地宫陵寝起码有数10米乃至20多米的距离,连它都受到了污染,足以证明地下水银含量的恐怖。
在这所庞大的地宫之中,或许还有更多类似石榴树这样的存在,根据文献记载,里面不仅会有花草树木,甚至还可能出现日月星辰,另外就是用水银制作而成的江河湖海,史书中曾有“水银为海卷身泻” 的说法,言下之意,地宫之中是另一个“人造大自然”。
为了长期留存避免被盗,水银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只有这种在常温中以液态存在并且性质稳定的金属,才是制造千年不腐之物的最佳选择,保守估计,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可能多达747450千克,厚度可能达到5厘米。
至于具体的来源,专家推测这批水银很有可能来自重庆,因为就古代的制备方法而言,他们的生活之中一般不可能有现成的金属水银存在,因为它在常温之下就会引发中毒,很难实现保存,所以一般都是由矿石炼化而来。
按照秦朝的冶炼技术,当时能制备水银的唯一方法就是加热朱砂,从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陶器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因为陶器是制备水银的最佳器皿,而当时重庆也发现了丰富的朱砂矿。
只要在底部进行加热,做好气密性设施之后,预留一个唯一的出口,就会产生大量的汞蒸汽,很快就会随着预留的小孔进入铁管,冷却之后就会形成液体水银。
所以对于当时的秦朝人来说,只要从重庆运来足够多的朱砂矿,就可以挥发冷却出大量的液体水银,从而制造成陵墓中的江河湖海。
总而言之,秦始皇陵墓之中有大量的水银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具体含量的多少,或许要等到陵墓重见天日之时才能知晓。
参考文献
[1]徐卫民.不断改写历史的秦始皇陵考古[J].群言,2022,No.447(06):33-36.
[2]王子今.论秦始皇陵“水银为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No.287(05):89-96.
[3]蒋文孝.秦始皇陵陵西墓葬的勘探与发掘[J].艺术品鉴,2021,(07):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