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这几年发展得真挺快,尤其是福建号航母的下水和海试,算是给世界瞅了一眼咱的硬实力。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总有些声音跳出来唱反调。
2023年5月底,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的军事专家彼得·莱顿放了个大招,说啥“一旦中美开战,福建号航母活不过一周,妥妥的海上活靶子”。
这话一出,网上炸了锅,讨论的、质疑的、反驳的,啥都有。
彼得·莱顿是谁?他的底子咋样?先说说这个彼得·莱顿,咱得搞清楚他啥来头,才能明白他为啥这么说。这家伙不是路边随便冒出来的评论员,人家在军事圈子里有点分量。

他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的访问研究员,还在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RUSI)挂了个副研究员的头衔。
背景挺硬核,在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干了35年以上,退役时是个中校,差不多相当于咱们这边的大校级别。

他在空军里主要搞空中作战和战略规划,开过快打战斗机和海上巡逻机,飞过不少小时,实战经验不算少。
2006年,他在五角大楼干过一段时间,帮着搞部队结构规划,还因为这拿了个美国国防部长杰出公共服务奖章,含金量不低。

同年,他还拿了RUSI的“特伦奇·加斯科因论文奖”,表彰他在国防和安全问题上的原创研究。
退役后,他没闲着,跑去学术圈混,在澳大利亚国防学院当过教官,还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拿了个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大战略。

后来还在美国国家防御大学的艾森豪威尔学院讲过课,在意大利欧洲大学研究所做过研究员,写过《大战略》和《机器人时代的战争》两本书,算是空军战略领域的专家。
但问题来了,他是空军出身,海战这块儿他真不一定多在行。他的研究和经验大多集中在空中力量咋影响现代战争,对航母战斗群这种海上玩意儿,他可能没那么深的实战和研究积累。

所以,他对福建号的判断,能不能站得住脚,咱得打个问号。
莱顿为啥说福建号活不过一周?彼得·莱顿的观点挺直白,他2023年5月在媒体上抛出这看法,主要他觉得福建号用的是常规动力,不是核动力,跑不了太远,持久作战能力差。

美军航母全是核动力的,续航几乎没上限,想跑多远跑多远,想打多久打多久。福建号要是燃料耗光了,就得靠岸补给,不然就是个死靶子。
福建号的舰载机数量有限,估计也就40-50架,远远比不上美军航母的70-80架。
万一中美日打起来,美军F-35从冲绳起飞,日本自卫队再凑点空中力量,饱和攻击一波接一波,福建号的防空和反击能力根本顶不住,几天就得歇菜。

他脑子里估计是这么个画面:福建号开到台海附近,孤零零地在那儿飘着,美日联军一拥而上,导弹跟下雨似的砸过来,福建号还没反应过来就沉了。
他管这叫“海上活靶子”,听着挺吓人,也挺刺耳。
这话听着有模有样,但仔细一琢磨,漏洞不少。咱后面会一条条拆开,看看他到底有没有道理。
福建号到底啥实力?数据说话要反驳莱顿,咱得先把福建号的底子摸清楚。这艘航母可不是随便糊弄出来的东西,它是中国海军第三艘航母,也是第一艘用电磁弹射的,技术含量高得不是一点半点。

福建号2022年6月17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2024年5月1日开始第一次海试,到2025年3月19日已经搞了五次海试。
最长的一次是2024年12月那次,跑了16天,甲板上还发现了轮胎痕迹,说明很可能已经开始测试固定翼飞机的起降。

预计2025年内就能正式交付海军,服役时间不会太远。
这艘船排水量在8万吨左右,比辽宁号(6万吨)和山东号(7万吨)都大,属于正儿八经的大型航母。长度约316米,宽度差不多76米,甲板够宽,能停不少飞机。
莱顿老拿常规动力说事儿,说续航不行。其实福建号用的是蒸汽轮机加综合电力系统,虽然不是核动力,但一点不寒碜。

常规动力的好处是技术成熟,造起来快,维护成本低,适合中国现在的需要。
核动力听着牛,但造起来费钱费时间,美国的福特级航母光研发就花了十几年,中国现在没必要一步到位。
福建号的综合电力系统用的是中压直流设计,能量转化效率很高,能支持电磁弹射和舰载机的高强度起降。

续航具体数据没公开,但根据公开信息推测,能跑个1万海里(约1.85万公里)没啥问题。
台海到第一岛链也就几百公里,跑个来回绰绰有余,压根不需要全球跑的续航。
再说,中国海军现在的战略重点是近海防御和第一岛链控制,不是全球投射。常规动力完全够用,等以后技术更成熟了,再上核动力也不迟。
莱顿拿核动力当标杆,纯属拿美国标准硬套中国,不接地气。
福建号最大的牛处是装了电磁弹射系统(EMALS),这玩意儿比传统的蒸汽弹射强多了。
蒸汽弹射是老技术,美国用了大半个世纪,但效率低、占地方大、维护麻烦。电磁弹射用电力驱动,能精确控制弹射力度,不管是轻型无人机还是重型战机都能弹出去,出动频率还高。
美国福特级航母也用电磁弹射,但问题不少,测试时老出故障,服役都拖了好几年。福建号的海试数据还没全公开,但从2025年3月15日第五次海试成功发射和回收飞机的消息看,这系统已经挺稳定了。
专家估算,福建号一天能出动100-120架次,比美军尼米兹级的80-100架次还高。这效率,莱顿咋不说呢?
舰载机:数量少不代表弱莱顿说舰载机数量少,福建号估计能带40-50架飞机,包括歼-35隐身战机、空警-600预警机和攻击-11无人机。比起美军航母70-80架是少了点,但数量不是唯一标准。
歼-35是隐身舰载机,能超视距作战,对标美军F-35C,性能不差。空警-600是预警机,雷达探测范围可能超300公里,能提前发现敌机,指挥反击。
攻击-11是隐身无人机,能搞电子干扰或者自杀式攻击,灵活得很。
更关键的是,福建号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它有整个体系撑着。后面咱会细说这点,莱顿光盯着飞机数量,压根没看全貌。
现代海战不是单舰对决,体系才是王道莱顿的预测有个大毛病,他老想着福建号单枪匹马跟美军干,完全忽略了中国海军的体系作战能力。现在的海战,早不是二战那会儿航母对轰的模式,而是海陆空天电一体化的复杂博弈。
福建号要是真上了战场,肯定不是一个人扛。它背后有火箭军、空军、潜艇和驱逐舰撑腰,组成一个立体的作战网络:
火箭军:东风-21D和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射程2500-4000公里,能打到关岛。速度快得吓人(高超音速,10马赫以上),美军拦截都费劲。开战第一波,估计就拿这些家伙招呼美军基地和航母,削弱对方空中力量。
055型驱逐舰:这船排水量1.3万吨,装了112个垂直发射单元,能打反舰导弹、防空导弹,护卫能力一流。福建号旁边有几艘055,防空网就密不透风。
潜艇:093B攻击型核潜艇和095潜艇,能悄悄摸到美军航母附近,放反舰导弹或者鱼雷,防不胜防。
岸基力量:空军有歼-20隐身战机和轰-6K轰炸机,能从陆上起飞支援,还能带反舰导弹打航母。
福建号在这体系里,就是个移动指挥中心。它靠空警-600预警机侦察,把数据传给其他单位,协调打击。
美军航母要是敢靠近,雷达一锁,反舰导弹就招呼上了,哪还有“孤立无援”的份儿?
莱顿说美日联军能轻松干掉福建号,但美军自己也有短板。F-35是厉害,可冲绳到台海700多公里,作战半径不够,得靠空中加油,补给线拉长就容易被打断。
日本自卫队的空中力量数量有限,配合美军搞饱和攻击没那么容易。美军航母战斗群虽然强,但面对中国火箭军的导弹雨,防空压力也不小。
美国智库CSIS的模拟推演就说过,中美在台海打起来,美军航母得退到第一岛链外,不然损失太大。
莱顿假设福建号傻乎乎往前冲让人打,完全不考虑中国会用体系对抗,这思路太老派了。
福建号的未来:不只是活一周的问题福建号现在的状态是啥样?2025年3月19日最新消息,它刚搞完第五次海试,电磁弹射系统已经能正常发射和回收飞机,离服役不远了。
预计2027年能全面形成战斗力,到时候会跟055驱逐舰、潜艇组成航母战斗群,跑远洋都没问题。
中国海军有个“三步走”战略:2027年:建军百年,福建号成主力,航母战斗群体系化。2035年:可能出第四艘航母,传言是核动力的Type 004,续航更强,远洋能力再上一级。2050年:航母数量和战斗力赶超一流国家,全球部署没压力。
福建号是这计划的关键一步。它不光是艘船,还带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洋制海的野心。
技术上全是国产,从钢材到雷达到弹射器,没一点受制于人。以后还能加装激光武器啥的,升级空间大得很。
莱顿的“一周生存论”咋看咋像冷战思维。他老盯着福建号的动力和飞机数量,没看中国咋用体系打仗。
现代战争,单舰活多久不重要,关键是整个网络能不能扛住。福建号要是真打起来,可能不负责硬抗,而是当指挥节点,把美军拖进消耗战。
再说,他是空军专家,海战这块儿未必摸得透。航母战斗群的运作、护卫舰的配合、岸基导弹的支援,他都没怎么提,分析太片面了。
结语彼得·莱顿说福建号活不过一周,理由听着挺唬人,但细看站不住脚。
常规动力有局限,但中国压根没打算拿它全球跑;舰载机数量少,可体系作战不靠单舰硬拼。
福建号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中国海军大网里的一环。莱顿拿老眼光看新战争,低估了中国的实力和策略。
福建号咋样?2025年就要服役了,未来几年就能见分晓。是“海上活靶子”还是“远洋利器”,战场上见真章。咱老百姓看着就行,反正中国海军这路子,走得挺稳。
不实战没人信
小小中校啊,怎么相当于咱们的大校了。他们的准将才相当于咱们的大校
一万以上远程火箭炮防守南海对外国军舰,还有四个航母舰队和四个两栖攻击舰队防外国包围台湾海峡。利用3万以上每架挂上20个超音速导弹无人攻击对台基地对海外国舰队攻击敌人仁慈就是失败。
飞弹是天下霸王!航母是海洋中一片叶子!
澳大利亚应该担心一下自己,一个福建舰编队足可以灭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