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又搞事情了。我们这边出口比重较高的上市公司,大A又一片绿油油,满屏的春天气息。
楼市自然不用说了,仍处于深度调整当中。有没有小阳春,以及小阳春能否持续,就看4-5月的数据了。
站在今天的节点回看楼市,大家发现没有:
楼市与股市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都会有价格波动,只是两者波动的频率和周期长短不同而已。
01 不卖就不会亏?
有心人或许留意到,前些年楼市风光时,总有人吹牛逼:“买房是投资,炒股是赌博!”经过两三年的市场教育,当初持有这种认知的人现在风吹云散了吧。
现在回头一看,很多人买房所谓的保值增值,和炒股押代码涨跌并没什么区别。
无非一个赌得慢,一个赌得快,一个赌注大,一个赌注小,本质都是“老子觉得这东西以后更值钱”。
别扯什么房子有居住属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花三五百万买套房,真就只是为了睡那张床?心里想的不还是过几年翻倍卖?和股民盯着K线图意淫明天涨停一模一样。
非要说区别,炒股是天天被扇耳光,买房是十年甚至五年挨一刀。
也就是两个的波动频率和周期长短不同而已。
在癌A,涨几天如不及时逃跑,保准后几天哭成狗,刺激得跟坐过山车似的。
而在楼市,只不过把这个过山车的过程拉长,一旦跌起来比股市还狠。
股市只要不是跌停封板还能一键清仓,楼市跌30%你试试?
楼市进入下行通道,中介、买家上来就是大刀砍。等你好不容易割肉卖了,一算账:利息+税费+装修,惨不忍睹。这时候你还能嘴硬“买房是刚需”吗?
有人可能会反驳:“楼市周期长,拿得住就能赢!”
我发现,持这套逻辑的受众面还挺广。今天还有同事跟我说他打算处理一套位于三线城郊亏成狗屎的房子。他妈妈不同意割肉,直接甩他一句“不卖就不亏”。
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有没有考虑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涨跌分化呢?
甚至更极端的情况,比如像小日子房价跌了二三十年,跌到孙子辈都没解套,你拿什么赢?拿命吗?
实际上,“长期持有”本身就是伪命题。贷款30年买房,光利息就够再买半套房,更别说装修贬值、物业老化、户型过时。
10年后,即便所谓“黄金户型”,也会变成“老破大”,年轻人宁可多花20万买隔壁新盘,也不会接你的盘。你以为你在投资,其实是在给银行和开发商当长工。
在大A长期消费的人都知道,最惨也就是本金亏光,买房能让你倒欠银行一屁股债。
股市流动性再差,一天也能卖出。而房子流动性差起来,特别是远郊盘,接盘侠打着灯笼都难找。
02 自住买房不考虑涨跌?
还有一种论调值得大家警惕:刚需自住买房,就不用管涨跌。这种论调不仅荒谬,更可能让购房者沦为资本镰刀下的韭菜。
广州血淋淋的案例告诉你:天真害死人。
数据显示,仅2024年增城就有超7300套二手房以骨折价成交,新塘某小区房价三年暴跌60%。这些案例正在击碎“自住不惧跌”的谎言。
事实上,恰恰很多刚需买房,需要凑几个钱包才勉力上车。如果同样地段,买贵50万就等于未来五年给银行白打工。
在这个资本游戏里,天真和懒惰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当一些开发商、所谓大V用“自住不必看涨跌”的话术卸下你的防御,请记住:
没有金融属性的房产,终究是水泥钢筋铸成的债务牢笼。
如何尽量避免无谓的被收割?记住两条铁律:
第一条铁律:流动性第一。
尽量买地段好,以及产业规模大、产业质量高的区域的房子,这意味着购买力强劲,接盘群体大。
楼盘只要配套不差、产品没有明显硬伤,价格合适一般就能快速变现。
第二条铁律:把买房当买股票看待,研究楼盘基本面,找到合理价差,不要盲目追高,为高溢价买单。
看地段就像看行业趋势,看开发商就像看财报,看周边竞品就像看市盈率。
广州越秀有的老破小单价七八万,天河东、黄埔新房、次新才3-5万,你非说越秀有学区溢价。这不是自我麻醉嘛。
从投资角度来买房,盈亏多少,化繁为简,主要就是择时和择价的问题。
“择时”很容易理解:比如长周期维度,十年前和十年后买,多数情况下越早买,盈率越高。
今天你看一些二手盘价格腰斩,但对于十年前买入的首批业主,可能还是翻倍的。
所谓“择价”,就是找准同一时间、同一地段以及产品、配套差不多情形下,不同楼盘的合理价格差。这种情形,选择价格低的,相对抗跌一点。
择价的秘诀,在于识别高价陷阱,或者说价格泡沫,抓住同地段不同产品定位和配套的市场接受度/客群偏好。
比如,预算高的改善客与预算紧张的刚需客,对产品和配套的要求会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改善客群更注重居住环境、产品力打造、物业服务水平,对教育配套反而不是首要需求,只是锦上添花,因为此类群体教育的途径比较多。
而刚需客群首要解决的是很实际的住房有无和教育配套问题,在有限的预算内尽量满足更多的刚性需求:功能空间越多越好,公摊越低越好,有地铁,有九年制名牌书包,楼下底商丰富附近最好还有大型商业。
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楼盘价格有没有泡沫,首先要判断这个盘是改善还是刚需。
比如大壮名城一期、合生中央城,整体定位实际是刚需偏刚改,那么它在中间塞一栋板楼大平层,就属于错配。开发商按改善盘的价格来卖,市场自然不会买账。
而在同样定位的楼盘之间,比如刚需盘,则要对构成刚需盘的核心价值要素的市场价格接受度,有一个基本认知。
比如万科东荟城与品秀星樾的高层洋房,都是刚需产品。前者超十年楼龄,配套小学牛,但小学目前一两年内学位紧张,初中直升的玉泉较远;后者是次新盘,配套九年制学校,小区内直升。
这种情况下,你要判断楼龄、小学和九年制、学校口碑、物业水平,反映在房价是各值多少?
比如不妨这样算账:
二手次新比超十年楼龄,贵3000元/平;
九年制学校比只有小学,贵3000元/平;
已有成绩口碑的王牌小学,比口碑尚可,但成绩尚未稳定的九年制学校,又可以贵2000元/平。但学位紧张读不了,这个溢价归0。
物业水平方面,万科比越秀,贵1000元/平?
当然,如果两个盘的户型设计和园林绿化有明显差别,也是加减分项。具体到东荟城和品秀星樾来说,我倒觉得可忽略不计。非要较真起来,东荟的绿化率比星樾要高得多。
但东荟城小区人车不分流,小电驴穿梭往来,且通道比较窄,又是减分项。

万科东荟城。图/谈房
这两项两个扯平。
当然,还有一些未来的变量因素也是要考虑的。比如东荟城今后学位预警解除,以及地铁四期23号线站点设置问题,也会影响楼盘的价值构成。
仅就目前比较确定的因素综合下来,品秀星樾高层组团洋房大概比东荟城贵5000元/平,算是合理价格差。
如果高过这个价格,是不是虚高?这是你要考虑的。
没人口没经济没收入了,全国为什么还在天天卖地盖新房,房子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远离市中心,你还担心什么,等着更低点的到来吧,100万贷款30年3.55利益要还70万,一辈子打工背负两套房去养一套房,还不能生病不能失业不能降薪,一个出现人房就全没了,高深的坑,只有房价低到怀疑人生,人生才能走进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