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3月“二二”事件后,东北军放弃甲案,接受乙案,奉命东调至豫皖地区。
不久,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第2军保留三个师。
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分别是:第49军(军长刘多荃)、第51军(军长于学忠)、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57军(军长缪澄流)、第67军(军长吴克仁)、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
在八年抗战中,东北军与日军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这六个军要么消耗殆尽,要么被撤销番号或者中央化,唯一保留完整建制的,只有第53军。
全面抗战爆发后,第53军隶属宋哲元的第一集团军,万福麟担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3军军长,先后转战河北、河南、山西、湖南、湖北等地,参加了平汉路北段抗战、豫鲁皖边区作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等等。
1943年初,第53军编入远征军序列,调往云南,隶属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
霍揆彰毕业于黄埔一期,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将领之一。“土木系”出来的人,大部分有个坏毛病,喜欢吞并杂牌部队,霍揆彰自然也不例外。

第20集团军下属的三个军,除了第53军(军长周福成)外,第2军(军长王凌云)和第54军(军长方天)都是中央军得嫡系部队,第54军更是“土木系”的主力部队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第53军军长周福成的处境可想而知,好在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比较识大体,对第53军与其他中央军部队一视同仁,否则第53军早就被霍揆彰吞并了。
在腾冲战役打响之前,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亲自来到了前线视察部队。
有一天,卫立煌在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陪同下,来到了第53军的驻地。
第53军,战斗力还算不错。卫立煌对这支部队,还是比较重视的。
视察完部队后,卫立煌觉得挺满意。于是,他就把第53军的两个师,都拉到了弥渡,搞了一次“阅兵”。
这“阅兵”,可不仅仅是“走走过场”,还得检查武器装备。
当检查到步兵连的武器时,卫立煌发现了一个问题。

按照编制,每个步兵连应该配备6门60迫击炮。可第53军的步兵连,每连却只有4门60迫击炮,少了2门。
卫立煌眉头一皱,问第53军军长周福成:“怎么回事?为什么不把60迫击炮都拿出来?”
周福成支支吾吾地说:“这……这个……第20集团军司令部扣留了一部分,还没发下来……”
周福成这表述,明显是话中有话。
站在一旁的霍揆彰,一听这话,脸“唰”地一下就红了。他连忙解释说:“卫长官,这60迫击炮是准备补发的。如果一次性都发完了,万一坏了,就没得补了……”
霍揆彰这话,说得也太牵强了。谁都知道,打仗的时候,武器装备是最重要的。少了两门迫击炮,那火力可就差了一大截。
卫立煌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反问道:“那第2军和第54军,为什么都发了呢?”
霍揆彰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有卫立煌坐镇,霍揆彰还不敢搞出太大动静,因此只能弄点小动作,在武器装备上“卡”53军一下。
卫立煌一看这情况,心里就明白了。他知道,这是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在作祟。
于是,卫立煌的脸色一沉,用严肃的口吻说道:“现在大敌当前,我们应该以大局为重,不应该再搞什么‘门户之见’!少发了两门迫击炮,就等于减少了火力,这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都是国军,有什么东北军、中央军之分呢?”
卫立煌这话,说得掷地有声,把霍揆彰给“镇”住了。
霍揆彰连忙点头哈腰地说:“卫长官教训的是!我明天就派人把60迫击炮补发给第53军!”
卫立煌见霍揆彰“认错”了,这才缓和了语气。
随后,卫立煌又把第53军的全体军官,都集合起来,发表了一番讲话。
他强调说:“现在是抗战的关键时期,我们每一个中国军人,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希望大家以后能够放下成见,精诚合作,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

卫立煌的这番讲话,赢得了第53军官兵们的阵阵掌声。
卫立煌走后,霍揆彰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也只能乖乖地把60迫击炮补发给了第53军。毕竟,卫立煌是他的顶头上司,他可不敢明着跟卫立煌对着干。
而且,大战在即,霍揆彰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掉链子”。他知道,如果因为自己的“小心眼”,影响了整个战局,那他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话说卫立煌在腾冲战役前,视察了第53军,并且当众“敲打”了霍揆彰,要求他把克扣的60迫击炮补发给第53军。
但是,霍揆彰这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他表面上服从了卫立煌的命令,暗地里却一直在琢磨着怎么报复第53军。
机会很快就来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中国远征军终于收复了腾冲城。这可是滇西反攻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按理说,打了胜仗,应该论功行赏才对。可霍揆彰却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搞事情”。
他竟然直接给老蒋发了一封电报,诬告第53军“作战不力”,要求将第53军的军长周福成,以及几位师长,全部撤职查办,还要把他们送上军事法庭!
霍揆彰在电报里,还“建议”老蒋,把第53军的部队,分拨给第20集团军的其他部队,用来补充兵员。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霍揆彰这是想借着“整顿”的名义,把第53军给“吞并”了。
老蒋收到霍揆彰的电报后,也没有仔细调查,就直接批示,让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遵照办理”。
卫立煌接到老蒋的命令,顿时就火冒三丈。他心想,这霍揆彰也太不像话了!明明是打了胜仗,他却偏偏要诬告人家“作战不力”,这不是“颠倒黑白”嘛。

卫立煌可不是那种“任人摆布”的“软柿子”。他立刻打电话给霍揆彰,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
“霍揆彰!你搞什么鬼?收复腾冲,明明是打了胜仗!第53军的战报,每天歼敌多少,缴获多少,都是你第20集团军总部报上来的!现在你却说他们‘作战不力’,你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我告诉你,第53军的官兵,在前线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你却在背后搞这些‘小动作’!你要是再敢乱来,我就要执行军法了!”
卫立煌这顿“狂风暴雨”般的训斥,把霍揆彰给骂懵了。他没想到,卫立煌竟然会为了第53军,跟他翻脸。
霍揆彰自知理亏,一句话也不敢说,只能乖乖地听着卫立煌的训斥。
骂完了霍揆彰,卫立煌还不解气。他又直接给老蒋打了个电话,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向老蒋汇报了一遍。

老蒋听了卫立煌的汇报,这才知道自己被霍揆彰给“忽悠”了。他连忙说:“这事儿是我没搞清楚,既然是误会,那就算了吧!你不要把这事儿告诉第53军,免得影响军心。”
老蒋虽然嘴上说“算了”,但他心里肯定对霍揆彰的做法,也是很不满意的。
霍揆彰惹恼了卫立煌,知道自己这回是“玩砸了”。他担心卫立煌会继续追究他的责任,于是就赶紧找了个借口,说自己“生病”了,溜到昆明去“躲风头”去了。
卫立煌为了避免霍揆彰和第53军之间再次发生冲突,干脆就把第53军调到了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麾下。
这样一来,霍揆彰就再也没办法“找茬”了。
卫立煌还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他向老蒋保荐,让第116师师长赵镇藩升任第53军副军长,让副师长刘润川接任师长。

卫立煌的这一系列举动,让第53军的官兵们感激涕零。他们觉得,卫立煌是一位正直、公正、有担当的好长官。
从那以后,第53军的官兵们更加团结,更加英勇作战。他们都把卫立煌当成了自己的“恩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抗战胜利后,第53军先是被调到了越南,接受日军的投降。1946年4月,第53军又奉命回国,驻防广州。
1946年6月,第53军又接到命令,被调往华北战场,隶属于保定绥靖公署。
1947年4月,第53军再次被调动,这一次,他们被派往了东北战场。
7月,周福成被任命为第8兵团司令官兼第53军军长,兼嫩江省主席,担任沈阳防卫。
1948年10月,周福成又被任命为沈阳守备兵团司令官。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但是,随着辽沈战役的进行,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节节败退,败局已定。
这个时候,第53军的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副军长赵镇藩、王理寰等人,都认为国民党大势已去,应该尽早起义,为自己和部队谋一条出路。
他们多次劝说周福成,希望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率领第53军起义。
但是,周福成却始终不肯答应。
周福成心里很清楚,如果他这个时候起义,那就等于背叛了卫立煌。
当年,在滇西反攻的时候,要不是卫立煌力保,第53军早就被霍揆彰给“吞并”了。周福成对卫立煌的“知遇之恩”,一直铭记在心。
而当时,卫立煌正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如果周福成在这个时候起义,那不就等于是背刺卫立煌吗?

周福成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他宁可自己“倒霉”,也不愿意做“对不起”卫立煌的事情。
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沈阳城已经岌岌可危。周福成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犹豫”下去了。
他决定,带着部队突围。但是,突围谈何容易?解放军的包围圈,就像铁桶一般,根本就无处可逃。
最终,周福成还是没能逃脱被俘的命运。他化装成老百姓,企图蒙混过关,但还是被解放军给识破了。
第53军的其他官兵,看到军长都被俘虏了,也就放弃了抵抗。
按理说,第53军中有很多原东北军的官兵,他们本来是可以享受“起义人员”待遇的。
但是,由于周福成的选择,他们最终只获得了“投诚人员”的待遇。
这两种待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的差别,却是很大的。

周福成被俘后,并没有被当作“战犯”处理,而是享受到了“投诚人员”的待遇。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宽大”的了。
1953年3月9日,周福成被释放。
重获自由后,周福成终于说出了当年为什么不肯起义的真实原因。
原来,他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顾念卫立煌的“恩情”。
他说:“如果当年卫长官在沈阳表示要起义,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响应。我之所以不肯起义,并不是因为我对国民党还有什么幻想,而是因为我不想‘背叛’卫长官。”
周福成的这番话,让人听了之后,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