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启,一则《25 岁摄影师鹿道森不幸离世》的新闻刷爆社交媒体,关于其生前不幸的童年和家庭的描述以及遭受校园霸凌的故事,成为这个冬天最寒冷的真实故事。
当国家将《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后,再次看到这则以不幸家庭教育和不合格父母引发的悲剧时,是多么的讽刺!
从11月28日晚,网友“鹿道森”在微博上发布一份“遗书”后失联,到11月29日警方发布通报,一句“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开”的话语也成为年度最温暖语句。
在警方的通报中,本名周鹏的“鹿道森”,于2021年11月28日16时许进入朱家尖辖区,独自乘坐一网约车至朱家尖东荷嘉园,后步行往小乌石塘方向,16时42分进入该路段一山间小路后消失。第二天,在朱家尖东沙附近海域发现其遗体,经家属辨认,遗体正是鹿道森。警方通过现场勘查、法医鉴定,排除他杀。
很多网友表示: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知你大男孩。
关于鹿道森童年期作为留守儿童所遭遇的穷苦孤独以及一年仅有的几次团聚却总是以父母吵架甚至打骂他的生活经历。
很多人总喜欢用一句百试不爽的至理名言总结: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普通的陌生人看到的是其原生家庭的父母不和、吵架给鹿道森造成的童年伤害,这种伤害有很多网友也曾经经历过,所以很多网友留言讲述了他们的不幸童年,他们也在用一生治愈,可是对比鹿道森的不幸,有一个网友的留言以不一样的视角切入——
很多人用死亡告诉抑郁症到底是一件多可怕的病,很多家人却一直不理解,感觉小题大做,等失去了才后悔。
对,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不被理解的疾病,经常被误解为不开心、自卑、内向、沉闷、矫情、懒、没病找病。
而其明显的显性症状包括:失眠、快感缺失、兴趣下降、身体不适、大脑迟钝、自责感、焦虑、负性认知、疲乏感。
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意志不坚强,更不是矫情,而是跟感冒一样的病,只是作用部位不同,抑郁症专欺负大脑。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新闻中,关于鹿道森是否患有抑郁症的内容几乎没有,他本人也没有去医院做过最终的鉴定,但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
这种难以治愈的抑郁症往往表现的症状和鹿道森对这个世界以及对待周围人和物有很多的相似。
据统计,全球目前有3亿多人受抑郁症折磨,每年有近100万人自杀,其中近一半是抑郁症。
之前明星乔任梁因为抑郁症去世,一度引发强烈关注。
而得了抑郁症的人,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就如鹿道森最后一刻的善举——房子退租,摄影器材送人,东西打包寄回家,遗书设置微博定时发送,然后独自走向大海——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做到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有人说他真的是很善良很柔软的一个人。愿他去往一个充满爱的王国,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
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不愿意给任何人添麻烦的人的内心世界和深层次的心理其实也是不愿意任何人来麻烦他的。
那么网友的感动与祝福,爱与被爱,都可以理解,但是却又再一次又一次地打扰着这个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
当25岁、才华、留守儿童、俊朗外表、校园霸凌……这些敏感而又极易引发网友和舆论关注及发酵的词汇汇总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爆款新闻的要素就产生了。
人人都在网上同情鹿道森的不幸童年,都在谴责其不合格父母的原生家庭,都在点赞送上玫瑰。
可是,当网友从网上走到现实中的时候,却又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物视而不见,冷漠不语。
我无意和无力谴责这些有爱心甚至爱心泛滥的博爱者,只是,当爱心一度在网络泛滥却在现实中又不愿意扶老人的时候,正如“鹿道森”的跳海溺亡一样,很多评论将其自杀的原因归结为校园霸凌、原生家庭父母的伤害和冷漠,当然有很大原因,但是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我也认同,所有校园霸凌的背后都有一个难以治愈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和关注的是来自普通人在现实中的冷漠和伤害才是最可怕的。
无论是世人皆醉我独醒,还是事后诸葛亮的“醍醐灌顶”的假装清醒,也不知道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当悲剧发生后,他们总会冲在网络社交媒体一线,看似充满暖意地来一句“我愿意为他提供帮助,捐钱捐物……”但是,一部分这样的伪善网友却在关上手机后对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们表现的冷漠拒绝。
也许标榜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很容易,但是当你的善良没有长出牙齿的时候,所有的善良就是软弱。
与其天天在网上喊着为这个捐款,为那个打赏,暂且不论网上骗局和法律不允许的条条框框,都不如作为一个普通人好好关心身边的那些“不普通的人”,他们也许因为自卑、懦弱,患有抑郁症而遭受着来自周围最亲密人的无视、排挤甚至无形的伤害。
灵魂有香气,不仅仅是善良,更是让善良多一个选择的余地:对别人心存善意,也学会善意地对待身边每一个陌生人。
最后,突然想到了一部韩国电影《杀人回忆》开放式的结局,值得很多观众思考一个问题:
凶手是谁已经不重要,电影的目的就是想告诉我们,凶手就是一个很平常的普通人而已,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凶手。
愿世界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爱。
羿云天,非著名写作者。生于兰州,现居郑州。原创最深度的娱乐影视评论,时事热点解读,家庭教育分析。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